第22章 非他不嫁! 三合一(第6/7頁)

郭妙婉點頭,“那自然,我前些天在宮中住,太子哥哥不在,我陪著父皇下棋悶死了。”

“和朕下棋很悶嗎?”皇帝冷哼一聲忍不住出言道。

太子迅速退出了內殿,郭妙婉面上笑意盡去。

也不拐彎抹角,直接跪地對著皇帝道:“父皇,兒臣因騰農鄉的事情而來,良弓可藏不可毀。一旦瘟疫四散人言四起,後果不堪設想。”

“你也聽說了。”皇帝聞言猛地拍了一下桌案,“還不是你那軟弱無能的太子哥哥派去的人一時不查,讓人算計,才鬧出了這種事情。”

“好他個黎遠山,居然拔了牙斷了爪,還敢咬人。”

皇帝氣血翻湧,“朕倒要看看,黎家倒了三年了,還有誰敢在朕的眼皮子底下應和他!”

當初黎家勢大遍布朝野,皇帝沒少被黎遠山掣肘。君臣與夫妻一樣,做到了最後,無論是否因為對方犯了致命的錯誤,一旦嫌隙有了,懷疑有了,便會越擴越大。

黎家偏生沒有一個是會迂回曲折之人,過剛必折。現如今開北國海晏河清四方太平無人敢犯,皇帝能容得下臥榻之側安睡猛虎就怪了。

再者說他年歲漸大,太子無能,但也無甚大錯,他若不將黎遠山收拾了,難道還等著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皇帝想到這裏是真的心力交瘁。

“婉兒,若你太子哥哥有你一半心機手段,朕又何必冒著背負罵名的風險,鳥盡弓藏。”

“只可惜你並非朕長子……”皇帝手肘拄著桌案,揉著自己的頭,他和郭妙婉一樣,憂思過重便會頭疼。

“你哪怕是我的長女,父皇都能……”

“父皇,切莫說這樣的話,”郭妙婉起身,走到皇帝的身側給他按揉頭頂。

“太子哥哥宅心仁厚,是萬民之福。”

“況且父皇在位,誰敢犯我開北?”

郭妙婉說:“再有個二三十年,就算父皇那時力不從心,開北國早已經固若金湯富庶安泰,太子哥哥之智做個太平盛世之皇,綽綽有余。”

這一番話有多麽地大逆不道,便有多麽精準地擊在皇帝的心坎兒最軟處。

他先前被太子氣得頭疼,這就被郭妙婉逗笑了。

“你倒是護著你哥哥。”

“太子哥哥也從小護著兒臣。”郭妙婉說。

皇帝嘆息一聲,拍了拍郭妙婉的手臂,示意她可以了。

郭妙婉便將手從皇帝頭上拿開。

“罷了,尋常人都道家庭和睦為最大,皇家卻是親緣涼薄。”

皇帝滿臉欣慰地看著郭妙婉:“好在你與太子兄妹和睦,彼此護著,朕還有什麽不滿足。”

“你深夜進宮,不會就只為了攔著朕不吵你的太子哥哥吧。”

皇帝看著郭妙婉說:“可有應對之策?”

其實向皇帝獻策的人,自請去處理騰農鄉事情的人,一波接著一波地走了許多了。但是皇帝還是想要聽聽郭妙婉的計策。

他覺得旁人的計策,是揣度他的心思獻上,只有郭妙婉的計策,與他總是不謀而合。

郭妙婉站在皇帝身側,從袖口掏出了黎宵給她的票據,遞給皇帝。

然後居然又走到了皇帝面前跪下了。

“父皇,黎宵已經快馬趕去了騰農鄉,昨夜走的,現在飛鴿傳書攔截還來得及。”

皇帝眉頭微皺,現如今騰農鄉鬧得厲害,這件事因為黎家而起,若是黎宵去了,鬧得只會更加嚴重。

“但兒臣覺得,不需要攔。”郭妙婉說。

“你說。”皇帝低頭看著票據,沒急著問這是幹什麽的,只讓她先說計策。

郭妙婉說:“現如今騰農鄉民怨沸騰越壓越盛,不若讓黎宵回去,隨便給他塞個小官,烈火烹油,讓他去追擊那試圖散播瘟疫的村民們。”

“他現在是黎家希望,那些有異心之人,必然伺機接觸他。”郭妙婉說:“稍稍給他們一點時間,陛下便可一網撈盡那些最不安分的,再逐個烹制。”

“若他們真的聯合呢?”皇帝問:“如何收尾。”

郭妙婉這才說:“父皇手裏拿著的,是黎宵給兒臣的聘禮。”

“你說什麽?!”

“父皇大可以在收網之時,傳旨召告天下,欽定黎宵為兒臣的駙馬。”

“洋洋灑灑地說明兒臣與他如何日久生情,兒臣如何哭求聖恩,父皇不忍棒打鴛鴦,才不得不允。到那時,黎家只會眾叛親離。”

“父皇再顧及兒臣體面,隨便安個閑職給黎遠山,即全了君臣情誼,又堵了悠悠眾口。”

天下誰人不知,郭妙婉不僅是皇帝心尖肉,更是皇帝手中刀,替他剜去他的眼中釘肉中刺。

若黎宵做了她的駙馬,那些不安分的,定然會覺得自己中了圈套,自此疏遠黎家。

“你在胡說些什麽?”皇帝皺眉將票據都拍在桌上:“區區一個黎家,朕不需要你這般算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