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3/4頁)

皇位確實是只有一個沒錯,但是不代表除了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都可以渾渾噩噩的度日,所以康熙嚴格制定了相關的教育制度。

因為愛新覺羅氏祖上是滿人,所以滿語是必須要學的,但是除此之外,蒙古文和漢書也同樣是皇子們的必學科目,所以小太子和大阿哥兩人每天光是讀書就得進行三種語言的無縫隙切換。

現在他們已經入讀了有一段時間了,所以情況倒是好一些,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尚且不能接受這樣無縫隙的切換,以至於有時候腦子會停頓或者轉不過來。

康熙在門口站著聽小太子和大阿哥兩人讀完一段之後,便擡腳入內。

一看到康熙出現,別說是師傅們了,就連小太子和大阿哥都坐不住了,小哥倆連忙起身,率領師傅們給康熙行禮。

“都起來吧。”康熙升座後,便問師傅們,“太子與大阿哥今日讀書如何?”

康熙既然看重皇子們的教育,那麽自然不可能隨隨便便的給他們挑選師傅了,康熙選定的師傅個個都是一代名儒,如張英、徐元夢、湯斌、熊賜履、李光地等等等等。

這會兒給小太子和大阿哥傳道受業的是漢文師傅張英,聽到康熙這麽問,被他認為勤慎可嘉的張英自然不敢隨意糊弄康熙了,拱手便跟他實話實說。

小太子自幼聰慧,且曾經得康熙啟蒙過,在讀書這件事情上面,他十分有靈性,經常能夠舉一反三,用靜好的話來形容,這孩子確實是文曲星下凡了。

至於大阿哥嘛,則比小太子要遜色一些了,但也不是一個愚笨的孩子,只要肯下苦工的話,那麽必然能夠以勤補拙。

但是偏偏大阿哥喜武不喜文,於是就導致小哥倆明明差著兩歲呢,課業進度居然相差無幾,嚴格比較起來的話小太子甚至領先於大阿哥。

張英心裏頭明白這兩位皇子的學習進度,但是他是謹慎沒錯,卻又不是傻的,尤其是他自己也是當父親的人,所以不用和康熙互換一下身份,他也知道他肯定不喜歡聽什麽。

所以該表揚的,張英會表揚,但是該批評的,張英就悠著來了。

康熙雖然政務繁忙,但是對於這兩個進了尚書房的兒子的學業還是挺上心的,所以小太子和大阿哥兩人的情況如何,康熙自己也不是一無所知。

等張英說完之後,康熙就笑罵了一聲:“你這個老匹夫,什麽時候學得這麽滑頭了?”

張英雖然是漢人,但是康熙對他頗為賞識,康熙十六年設立南書房(清代皇帝文學侍從值班之所)的時候,親自欽點了張英入值。

每次幸臨南苑的時候,更是必點張英隨從左右,今年更是直接將他升為侍讀學士。

在康熙身邊和他研討學問、吟詩作畫這麽久了,不僅康熙對張英的為人有所了解,張英對這位大清天子的脾性也略知一二。

要不然張英剛剛也不會那麽回話了,因為他知道這樣康熙不會與他生氣。

果然,康熙笑罵了張英一句之後,也沒有跟他計較,而是開始考小太子和大阿哥的功課了。

小太子自然是不用說了,背誦起來流利暢順,想來為了可以這般滾瓜爛熟,背地裏肯定是下足了苦工的。

而大阿哥則和小太子相反了,背得磕磕巴巴的,不管他背得難受不難受,反正康熙這個親爹聽著都覺得難受。

所以結果不用說了,大阿哥肯定是考糊了。

對於自己這個大兒子喜武不喜文的事情康熙早就知曉了,但是見他背書背成這個樣子,康熙還是忍不住搖頭:“保清,你這個做大哥的,怎麽就不知道給保成這個做弟弟的樹立一個好榜樣?”

雖然兩個兒子當中,康熙偏心小太子,只給他做過啟蒙老師,但是對於大阿哥,他也沒有忽略不管,在尚書房沒有建成之前,也有派大儒給他單獨上課的。

“皇阿瑪,那是您來得太早了。”都說康熙偏心小太子,但是大阿哥作為他第一個立住的兒子,在康熙的心目中地位肯定也不輕的。

不然的話大阿哥現在也不敢當眾反駁康熙了,他說,“您要是晚些來的話,在校場上您就可以看到兒臣是怎麽給太子當榜樣了。”

康熙是皇帝沒錯,但是大臣們畢恭畢敬地對著他就算了,底下的兒子要是也這麽對他的話,康熙怕是也高興不起來。

大阿哥這話雖然說得有些不客氣,但是這也是親近他這個皇阿瑪的表現,因此康熙聽了是好笑又好氣。

這小兔崽子,敢情是他也很清楚自己錯哪兒了,但是偏偏就是死不悔改是吧?

大阿哥表示自己男子漢大丈夫,絕對頂天立地,坦坦蕩蕩,所以別問,問就是嗯呐。

就是死不悔改。

……

康熙考了小太子和大阿哥之後也沒有急著離開,他起身到一旁去翻閱他們小哥倆的字帖,等張英給他們把課上完之後,父子三人就幹脆留在尚書房用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