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鄭家父子

“主上,這些年,屬下在範城以南的水野鄉澤之中,已經立下軍堡三十六座,陸寨十二處,水寨六處。

軍堡卡三方之點,楚人但凡有大動作,咱們這裏也必然能及時獲知。

陸寨位於交通咽喉之處;

若是我軍主攻,則前進之基已經立下。

若是楚軍來攻,我軍進可前逼,依靠軍寨列陣,退可靠這些寨子阻延楚軍攻勢,徐徐消耗,為範城主城之地贏得從容的準備時間。

而水寨之中,除非燕國水師自望江南下支援,否則我等這裏,暫無可以比擬上楚人水師的大戰船,但中等船只倒是有一些體量,小船也絕對夠用,正面固然打不過楚國水師,卻也能做阻塞河道、襲擾敵軍之用,盡可能地消弭掉楚人在我們這塊地方的水師優勢。”

三十六座堡寨,聽起來很嚇人,但其實就是分部在外圍的“哨卡”,起到的是“烽火狼煙”的作用,相當於布置在外的“眼睛”。

陸寨則是根基,畢竟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燕軍還是如今的晉東軍,真正的優勢,在於騎兵;

而想要讓騎兵在戰爭中發揮出其真正的機動優勢,就必須提前做好地形的勘測與提前掌握,否則以楚國的地形,很容易讓騎兵陷入泥沼或者被分割亦或者是被阻滯的困境之下。

“做得很好。”

鄭凡看著苟莫離向自己展示著軍事布置地圖,不住地點頭。

“另外,主上,屬下也以範城為出兵點,做出了三套作戰方案。”

“講。”

“其一,範城兵馬向東而出,沿當年主上您自鎮南關西下救援範城之路,一舉打通範城、鎮南關沿線,將楚國北部這一塊,給切下來。

其二,我軍自範城向東南大澤方向挺進,過大澤後,直逼郢都所在,仿主上當年奇襲楚國京畿之法,直取楚人根本要害。

其三,我軍自範城而出,依靠齊山山脈,一路向南,切割楚人與齊山山脈之間的聯系。”

鄭凡坐在椅子上,聽完苟莫離這三策後,略作沉吟,

道:

“自範城向東打,徹底打通範城與鎮南關一線,實則是無用功,白白將我軍之力消耗在這看似連成一片的新開拓疆域之中,實則是露出了肚皮軟肉,會給予楚人太多可乘之機。”

打仗不是沙盤上的地盤變顏色這麽簡單,也不是一開始地盤占得越多就越得利,勝勢的基礎,是將對方能夠野戰拉出來的精銳給吃掉,待得對方沒有底氣再行野戰之時,開始集中優勢兵力覆蓋戰場,對大城進行重點拔出。

燕人的優勢一直在於騎兵的機動性,同樣的野戰軍團正面對決時,往往是燕人占據著優勢,而過早地貪圖前期戰功,主動吞並一大片領土時,看似“捷報連連”,實則這些新占的疆土該分配多少兵力去駐守?將吃掉自己多少的機動性?

而一旦你自己的兵力被分散開來,所需照顧的地盤鋪張開去,就變成了楚人反而在你“地盤”上來去自如了。

一如當年南北二王開晉之戰,直接打崩掉赫連家聞人家兩家精銳後,大部分晉地城池在接下來也就是傳檄而定,先吃下地盤,容易消化不良,先吃下對方主力精銳,才能真正地坐下來,優雅地消化。

苟莫離點點頭,道;“主上英明。”

鄭凡伸手指了指地圖,道;“其二,從範城出兵,過大澤,再進郢都,路途遙遠不說,還是最難走的道。

自當年靖南王焚滅郢都之後,楚人對其國都的防備早已變得極為上心,生怕我軍再復制一次戰例。

所以,我軍從範城出,往東南打,大概率會陷入到楚人的層層阻擊消耗之中,一旦軍隊銳氣喪失,兵馬疲敝,這蜿蜒大澤,很可能會成為大軍的覆滅之地。”

苟莫離再度點頭:“主上英明。”

英明是真的英明,這倒不是拍馬屁。

有梁程在身邊,又師承田無鏡,鄭凡的兵法造詣,早就不低了,再加上這些年親自手操的機會也很多,大戰經歷了一場又一場;

可以說,鄭凡現在的軍事素質,早就達到了一流統帥的水平。

“其三……南下,隔斷齊山山脈,若是能南下到極致一點,可提高一旦燕楚開戰時,乾楚之間‘互通有無’的難度。”

自打燕國吞並了三晉之地,形成了虎踞北方的格局後,諸夏四大國,已經逐漸演變成了三國的形式,在這種形式下,老二和老三聯手一起抗擊老大,這是大勢所趨。

雖然偶有嫌隙,但依舊無法阻攔“唇亡齒寒”的認知。

和三國不同的,大概是本該可能發生在梁地因李富勝全軍覆沒而造成的“赤壁之戰”,被鄭凡親自率軍攻破了上京城而沒能成為現實。

所以,一旦燕對楚再開國戰,乾國會不會支援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