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愛卿好好幹啊!

當然朱由校做這些都是為了分走地方的權利。

朱由校這段時間研究了大明的吏治,發現皇權不下鄉其中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大明的官吏人數不夠,根本管不到下面去。

一個縣也就只有主官、佐貳官、首領官、教職、雜職、雜役等職務。

主官就是知縣統管全縣的一切事物,是當地的父母官,號稱百裏侯,又稱土皇帝,為何他會號稱土皇帝呢,朱由校覺得就是權力太過集中權力太大了而導致的。

你看看啊知縣的權利多大,全縣範圍內不管是民事,刑事案件,保衛城池,治安事件,人事任免,還有最最重要的稅收財政大權都是他的。

這些都是什麽,這些都是一個地方最最重要的權利啊,若是後世的知縣有這麽多權利還不得笑的嘴巴咧到後腦勺去了。

一個知縣將這些權利集中到了一起,可不就是土皇帝了嗎。

這佐貳官即知縣的副手,輔助知縣管理糧馬、巡捕等事。

一個縣的佐貳官一般有兩個,一個是正八品的縣丞,一個是正九品的主簿,他們都有自己的獨立的辦公衙署,在這一縣中,佐貳官是地位僅次於知縣的官員。

不過佐貳官與主官之間還有一種特殊而微妙的關系。明朝為了防止地方官員蒙蔽民情,時常會派遣巡按下基層巡查。按規定,巡按沒有調動主官的權力,但可以調動州縣的佐貳,也可以暫時委任某些佐貳官,然而現在這個時候也這個制度也能呵呵一笑了。

官吏官吏,這個有官了那就有吏,這個吏員才是衙門中操辦具體事務的人員。正式的吏員都須在吏部注冊,朝廷給予俸祿,差不多相當於後世的編制了。

一般來說,一個縣有吏員十余名,小縣可以少至數名,大縣可以多至三十余名。

吏員需要負責具體事務的機構有吏、戶、禮、兵、刑、工六房與承發房、架閣庫。

以上的都是吃財政飯的屬於國家全額撥款,可是後面的雜役什麽的就不同了,他們才是一個縣的基礎執行者。

要知道一個衙門的雜役眾多,一般的縣要有二三百人,大縣往往有千余人乃至數千人,這些雜役的工資朝廷可是不發的,那麽他的工資這麽來?

知縣表示當然是就地取材啦。

就算你們是個雜役,那也是有權利的啊,因此剝削百姓就是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那沒辦法總不能就餓死了吧,你指望知縣大人會大發慈悲的給他們銀子嗎?

電視劇中那些一清二白的知縣,在就任的時候不準下面的差役撈油水,結果全跑光了的還真的是有可能的,因為不跑就真的要餓死了啊,知縣那點薪水養活自己家人都勉勉強強了好嘛,哪還有他們的工資啊。

朱由校要皇權下鄉必須從上到下的全部改變,所有的差役全部編輯造冊算入編制,由朝廷發放工資,給他們一個正式的身份。

不然你讓這些只會在老百姓的身上撈油水的差役下鄉試試去,那還不如不下去呢,把這些人派下去老百姓還不得吃了朱由校啊。

原本老百姓生活的就已經夠艱難的了,現在皇帝又派來到了一群周扒皮啊,這種皇帝還不反留著過年嗎!

當然地方最重要的兩個權利也必須分開,那就是財政權和人事權。

人事權歸理事會七個人開會討論,知縣失去了一錘定音的權利,但是保留將除了理事會常務理事之下所有官吏的立即停職接受調查的權利。

以後知縣不在負責縣裏面的刑事,治安等事物,這些事物將全部交給縣尉負責。

當然最最重要的監察權利是一定要有的,朱由校尤其對這點最重視,監察禦史只接受垂直管轄,也就是說不接受地方約束,只接受上級指令,最上級就是都察院乃至最高到朱由校。

朱由校就是要把權利給拆分開來,這樣地方還有精力跟中央對抗嗎,理事會七個人自己為了權利就得鬥爭的你死我活了,權利越分散對中央的管轄也就越有利。

若是地方只發出一個聲音那麽中央還怎麽插手地方事務啊,你說是不是這麽個理。

縣級暫時就這麽設置了,到了府級也沒有什麽大的變動,只是多加了兩個席位,加入了知書還有治安官。

這個知書可就是朱由校特別加入的了,因為這個職位不是地方任免而是中央指派,直接歸吏部管轄,作為中央專門插手插手地方事務的釘子。

雖然和知府是平級但是還要高一點,乃是一府之地的最高官員,不執掌民事,只負責當地的意識形態還有對地方政府的監控。

關鍵時刻還可以調動監察禦史,調查有問題的官員。

後世那套成熟的官吏制度也是可以拿出來修改修改用用的嘛,好歹這也是後世多少專家研究之後得出的比較合理的官制,相對於大明來說還是非常先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