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不願(第2/3頁)

禦座兩側,共九位天宗長老,他們有男有女,有年輕有蒼老,此刻,臉色淡漠的朝李妙真和李靈素望來。

就像在看無關緊要的人,完全沒有“恨鐵不成鋼”和“興師問罪”的姿態。

但李妙真和李靈素自己的事自己知道,天宗歷代聖子聖女,遊歷江湖時,都會被長輩告誡一句:

勿沾因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看世事變遷,看局勢變化,看眾生在紅塵中掙紮求生。

借此感悟太上忘情。

儒家學子喜歡負笈遊學,也是這個道理,當你看盡蒼生,你便懂了蒼生。

不過天宗的情況又有點不同,說實話,李妙真和李靈素的路子是對的,先有情,再忘情。

肯定比旁觀要更容易感悟。

可問題是,這樣的風險太大,李靈素和李妙真並非個例,以前天宗的聖子聖女,也有深陷紅塵無法自拔的情況。

有的背叛了師門,娶妻生子,或相夫教子。

這還算好的,極個別的甚至墮入魔道,變成為禍一方的魔頭。

先有情再忘情,說的容易,可有多少人有了情之後,就彌足深陷,再也出不來了。

天宗培養聖子聖女,容易嗎?

所以後來,長輩們就會告誡聖子聖女,勿沾因果。

對於下山的聖子聖女,看管的也特別緊。

“見過天尊!”

玄誠道長和冰夷元君語氣平淡,表情冷漠,行了一禮。

“見過天尊!”

李靈素和李妙真,學著師父們的姿態,冷漠的行禮。

這就像一群狼裏,混進去了兩個哈士奇。

總給人感覺哪裏不對。

天尊垂首盤坐,不見開口,宏大的聲音回蕩在殿內:

“李靈素,你下山遊歷三年,結交紅顏知己三百九十二位,遍布中原、南疆等處,沉迷情欲不可自拔。本尊問你,你欲如何太上忘情。”

畜生啊,有那麽多嗎?!李妙真側頭,快速看了一眼師哥,險些維持不住冷漠的姿態。

李靈素一臉悲愴,道:

“天尊算錯了,是三百九十七位,其中四位死於戰亂,弟子心中甚痛……”

說完,他感覺殿內的氣溫急轉而下,竟有些冷,忙補充道:

“弟子心中甚痛,感覺離太上忘情已經不遠。”

天尊沒有回應。

李靈素深吸一口氣,開始說起自己的理念,道:

“弟子覺得,要想忘情,便得先明白何為情,何為愛?

“為了不辜負師門的厚望,弟子才決定以身涉險,投身於情。但弟子愚鈍,最初只感受到情愛的美妙,不明白為何要忘情。

“但師門秘法總不會錯,於是弟子才廣結情緣,一次次的尋找紅顏知己,試圖勘破情愛。”

禦座左首位,頭發花白老道,面無表情地問道:

“那你可有領悟太上忘情?”

李靈素搖頭:

“弟子,還,還差一點,但請天尊和諸位長老相信,弟子並非沉迷女色,弟子是為了領悟太上忘情。”

花白老道微微頷首,轉而朝天尊說道:

“聖子沉迷女色,天尊不妨考慮去勢。”

李靈素臉色一白,結結巴巴道:

“不,不是說好‘斷紅塵,斬凡心’嗎?”

天尊宏大的聲音回蕩在殿內:

“爾等覺得如何。”

眾長老各自沉吟,一起搖頭,回應道:

“我等認為,聖子李靈素無法忘情,當斬去記憶,重修心法。”

天尊緩緩道:

“可!”

李靈素嘴唇動了動,想反駁想抗議,但最終選擇了沉默,師門的決定,他無力改變。

李妙真看了他一眼,忽然覺得有點悲涼。

天尊的聲音再次回蕩:

“聖女李妙真,下山之後,劫富濟貧行俠仗義,一年後,前往雲州,組建私軍剿匪,後入京替天宗履行天人之爭……”

天尊娓娓道來,把李妙真在江湖中的事跡概述一遍。

“李妙真,你嫉惡如仇,眼裏揉不得沙子,雖行好事,卻被情感束縛,是情感駕馭了你,而非你駕馭它。你有何要說?”

眾長老齊齊望向李妙真。

相比起李靈素,聖女的情況才是最嚴重的,天宗講究太上忘情,其核心是超脫情感,淩駕於情感之上。

李妙真恰恰相反,她太旺情了,是情感駕馭了她。

雍州戰場上,寧可與戰死的同袍共存亡,也絕不獨活,便是最好的例子。

“弟子無話可說!”

李妙真低聲道。

“你可願意接受斬卻記憶的處罰。”天尊的聲音回蕩在殿內,也回蕩在李妙真耳邊。

李妙真低下頭,沉默著,沉默著。

冰夷元君側頭看她一眼,淡淡道:

“天尊在問你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