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4章 “有用APP”起步

10月25日,周二。

漢東大學家屬院小區。

余平安從出租車上下來,掏出手機看了一眼具體的地址和門牌號。

今天他要登門拜訪漢東大學文學系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孔哲敏。

孔哲敏教授,1946年生,任漢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漢東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曾任漢東大學出版社總編輯、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等。

簡而言之,是漢東大學文科學院中,乃至整個國內的學術圈當之無愧的大師。

有錢的公司高管,余平安見的多了,沒什麽好緊張的。

但要跟孔哲敏教授這樣真正的大師見面,就完全不一樣了。

余平安在上樓之前,先平復了一下心情,認真回顧了一下“有用APP”的準備情況。

他今天來是想請孔教授出山,但這並不是那麽容易的。

上次從裴總那邊接到“有用APP”的開發任務之後,余平安就立刻著手對整個部門的業務進行重新規劃,優化人員結構。

一部分人還是繼續開發、完善騰達生活APP的各項功能,而另一部分人則是被抽調出來,組建成為“有用APP”的研發團隊。

在接到裴總任務的時候,余平安整個人都是迷茫的。

因為在他看來,“有用APP”開發周期太長了、極難盈利,真的不是一個很好的項目。

不過,他還是嚴格執行了裴總的要求,認認真真地開始籌備。

因為余平安很清楚,裴總做軟件強調一件事情,那就是“叠代”!

從自家部門的發展歷程就可以看得出來了,從“學霸快來”到“騰達生活”,這個APP幾經改版,內容不斷調整,面向的用戶群體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可以說,如果沒有裴總一直在推動的“叠代”,就不可能有“騰達生活APP”現在的成功!

所以,裴總要做的新項目“有用APP”,哪怕現在看起來不太靠譜,以後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叠代,總會達到裴總的預期,獲得巨大的成功。

對於這一點,余平安是深信不疑的。

只是在開始研發“有用APP”的過程中,余平安遇到的問題之多,遠超他的想想。

裴總已經給出了這個APP的基礎結構框架:它是一個內容產出平台,應該是一個樹狀結構。

樹幹的部分有點類似於百科網站:樹根是一個個關鍵詞和基礎概念,樹枝是由這個關鍵詞衍生出的概念和解釋,而樹葉則是針對某個具體衍生概念的提問和回答。

而整個APP的結構就像是一棵棵樹木組成的森林:關鍵的基礎概念之間會互相關聯,支持在詞條內互相跳轉,或者在一個大類(如文學、物理、遊戲等範疇)內進行分類檢索。

也就是說,將百科模式跟問答模式給嫁接了起來,在形式上只是進行了一點微創新,卻可以極大的提升用戶獲取信息的效率。

但想要實現裴總需要的這個基礎結構框架,仍舊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細節和內容方面共同發力。

比如,APP的每一級子界面如何設計、頁面布局如何安排才能讓用戶一眼就看到關鍵信息、如何讓管理者能夠自由增刪詞條或者修改整個樹狀結構……

這些都是產品經理們需要頭疼的關鍵問題。

除此之外,就是“有用APP”上的內容產出問題。

“有用APP”既然是一個內容產出平台,那麽它到底能不能火,歸根到底還是取決於上面的內容到底好不好。

具體來說,無非是三點:

內容是否準確,不能有錯誤信息;

內容是否精簡,不能有垃圾信息;

索引是否便捷,能否快速找到想查的內容。

歸根到底還是看人。

如果平台上的內容產出者故意釋放錯誤信息和垃圾信息騙取流量,那這個平台肯定也成不了。

哪怕是要監管,也只能是用優秀的產出者去監管不那麽優秀的產出者。

涉及到一些專業概念,那肯定還是得讓專業的大佬出面,才能準確地定性它到底是正確信息、錯誤信息還是垃圾信息。

所以,到哪去找這些優秀的產出者呢?

余平安首先想到的就是高校。

邀請各個行業的大牛,當然也是可以的,比如在關系到互聯網產業的問題時,邀請一些互聯網巨頭公司的高層,這些人肯定也都是有真才實學的。

但問題在於,這些大佬都是成功人士,要忙自己的本職工作和事業,不一定有時間去做這些瑣碎的事情。

而且,掌握知識和講解知識,區別很大。

“有用APP”更像是一個講解知識的平台,百科這個模式發展到極致,其實就是教科書。而百科詞條相關的那些問題,其實就是教材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