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5章 蒸汽輪機的曙光

艦炮領域,有大口徑主炮,同時還有一體化炮塔,其一體化炮塔不僅僅可以有效增加防護,而且還能夠有效提升裝填速度,進而提升主炮射速,海軍方面是力爭把九年式三百毫米四十倍口徑艦炮的射速,提升到每分鐘一點五發,而要想達成這個速射,沒有一體化炮塔的全向機械化裝填是無法實現的。

至於統一火控技術那就更重要了,統一全重炮戰艦的概念,就是建立在統一火控之上的,其他的什麽更先進的艦炮,裝甲防護動力系統之類的那不過是附帶的而已。

因為哪怕是沒有九年式三百毫米四十倍口徑先進艦炮,用七年式三百毫米三十五倍口徑艦炮也同樣能夠用。

無非就是射速快慢,威力大小之分而已,但是依舊能夠進行統一齊射。

而遠距離齊射才是統一全重炮艦的核心要素!

為了推動統一火控的發展,大恒帝國最高統帥部下屬的國防工業部整合成立了‘火控辦公室’,以整合火控系統所設計到的眾多機構的研發項目,同時也順帶著研發陸軍那邊用的火控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該火控辦公室的常務副室長乃海軍技術少卿嶽宏維,但是室長卻是由海軍中卿高洪安擔任。

高洪安可不是什麽普通海軍將領,他統一戰爭時期就歷任艦長,分艦隊司令,統一後先後擔任第二艦隊司令、第三艦隊司令、海軍副司令。

現任海軍司令部常務副司令,海軍軍政系統的二號人物,日常工作就是負責海軍發展,裝備發展。

他親自來掌控這個火控辦公室,也是可以看的出來帝國海軍對火控系統的重視。

統一火控系統的研發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統一全重炮戰艦的發展,帝國海軍方面高度重視也是正常的,不過這玩意也的確不太好搞。

火控這東西,其實早些年的時候,沒啥人在乎,因為早期交戰距離近,不用什麽機械設備輔助,技術高超、經驗豐富的炮手一樣能夠獲得命中。

不過單純的人力瞄準有著太大的區別,明明艦炮的射程都能夠做到幾千米甚至一萬多米了,但是交戰距離卻是依舊局限在一千五百米以下。

這個時候大恒帝國搞出來了光學測距儀,開始用機械設備輔助測距,瞄準,成功的把交戰距離提升到了五千米左右,並在前幾年裏被各國海軍獲知秘密後,廣泛流傳各國海軍,在奧爾戰爭裏得到了正式,兩次伊安海戰裏,雙方主力艦的交戰距離最遠達到了六千米以上,大多時候的主力艦交戰距離是維持在三千米到五千米之間。

而這個距離也是目前各國海軍戰艦的主流交戰距離。

但是隨著艦炮技術的進一步提升,大恒帝國海軍在最近兩年的多次試驗裏,已經是嘗試過大口徑艦炮一萬米以上的試驗,嘗試著進一步拉大交戰距離。

而多次的試驗證明,想要進行超遠距離的打擊,現有火控技術已經不可行了,同時艦炮的炮彈散布比較大,難以進行較射,甚至有時候多門火炮的射擊都會讓觀測員分不清到底那一發炮彈的彈著點才是自家火炮的……

這個時候,林子然提出了多門大口徑艦炮統一進行齊射的理念,並進一步延伸為統一全重炮戰艦概念。

隨後帝國海軍也是根據這一理念,進行了兩場實彈測試,而這兩場的實彈測試都表明了,同時使用統一的觀瞄、射擊諸元控制多門主炮同時進行射擊,並統一觀測彈著點,最後統一計算射擊諸元,進行較射後再進行統一射擊,能夠成功的避免單門火炮射擊時以為散布問題,而無法獲得較射的問題。

齊射,這成為了遠距離炮擊的唯一解決方案!

但現在的問題是,在試驗的時候,可以花費大量的時間,預先設定諸元等方式,做到統一的射擊諸元以及同時射擊。

但是這種方式是無法用於實戰的。

如何在戰鬥中如何統一設計?

大恒帝國海軍的技術人員提出來了‘集中觀瞄、計算、分發射擊諸元’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也就是統一火控的來源。

用大型光學測距儀觀測遠距離目標的距離、航速等數據並把相關數據傳遞到火控部門,火控部門立即進行計算,得出射擊諸元後傳遞到各炮塔,各炮塔再根據火控式傳來的射擊諸元調整設計參數,最後根據命令統一進行射擊。

隨後觀瞄人員統一觀測彈著點,並把數據反饋給火控室,火控室根據統一彈著點的數據進行調整,再把調整後的數據分發給各炮塔再進行齊射。

由此形成一個完整的較射過程,直到形成跨射為止!

等形成跨射後,那麽也意味著敵艦已經進入己方的瞄準準心,因艦炮在這種距離上散布還是比較大的,所以形成跨射後能否命中敵艦,就得靠運氣了,運氣好了首輪跨射就能擊中敵艦,運氣不好打好幾輪也打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