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2/4頁)

不過遊牧民族最麻煩的地方不是在於打不贏他們,而是這群人他媽的逃起來太不要臉。

這些蒙古人騎著的壓根不像是馬,而是一個個抹了油的鞋子,一旦露出了點頹勢說走就走,一點都不講尊嚴。

偏偏作為守軍的明軍多為步兵,追擊時候反應速度確實不如他們快。加上防守部隊也要防止對方是虛晃一槍,要更謹慎一點,每次都被這群王八羔子給溜走,難以斬草除根。

納哈出就是如此,彼時雙方對壘,戰了個日月無光,作為指揮官的兩人更是殺紅了眼,硬是將軍刀都砍得卷了刃,正酣暢淋漓得想要找納哈出互砍,結果就發現納哈出居然帶著自己的親衛悄悄溜了。

戰場上可沒有上帝視角,加上騎兵部隊有戰馬加成,遮蔽了視野,明軍一個沒注意就被這人突破防守逃出了生天。

不過那一戰納哈出也沒得半點好處,他逃逸時被明軍發現,為了阻攔追擊的大軍,那些被那哈出帶來的精銳騎兵部隊基本損失殆盡,最後遠去的納哈出簡直是被削成了光棍,身邊的護衛人員只剩下了零散幾人。

葉旺和馬雲等人只能啐一口,沖著人的背影豎起中指,詛咒他回去了也得不到什麽好果子吃,悻悻班師收兵。

這慘烈的一戰,給大明帶來了八年的和平。

如今八年過去,按照遊牧民族的生命力和生長周期,就將到他們新一輪的實力峰值。

因此從夏收之日開始,整個衛所官兵上下都打起了十二萬分的警惕,該喂馬的喂馬,該磨槍的磨槍,全都磨刀霍霍等著刷軍功。

他們是如此,估計納哈出也差不多,而遊牧要襲擊守備完善又有城防守衛的邊城,最簡單的就是通過內應。

此前,葉旺和馬雲已經屢次在城中篩查,就是想要預防萬一,坦白說,間諜這個東西從古到今已經成了戰爭常態,但對於被背刺的人來說,就算心裏有準備,真的被人從背後捅刀也不是個能讓人愉快的感受。

而如今一聽這個法子……

哎喲!利用對方的間諜把他們想要傳出去的東西送走,順利的話還能順藤摸瓜抓出幾個探子來,這如果真的可行的話,想想都覺得很美滋滋啊!

八月初的一天,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治所所在,整個遼東地區的總司令部遼中衛發生了一件駭人聽聞的大案。

指揮使家中居然遭遇了竊賊,那竊賊居然偷走了重要文件無數,其中傳聞還有剛剛從應天府送來的守城利器的圖紙。

一時之間,整個衛所噤若寒蟬,誰也不敢面對兩位指揮的怒火。

衛所的官兵們腳步匆匆,上上下下將衛所來回刷了好幾遍,如同過篩子一樣一一征詢,倒是抓到了幾個可疑之人,偏偏沒能逮住首惡,自然也沒能找回圖紙。

因為這件事,洪武帝特地派了錦衣衛來了解情況,得知發生了什麽後,洪武帝二話不說做出了責罰,兩位指揮使一年的俸祿隨著一句話全都交工了,篩查工作更是交給了更為專業的錦衣衛。

藏在城中的有心人心頓時吊到了嗓子眼,不過幸運的是,應天府那邊似乎有了什麽突發事件,來辦差的錦衣衛被緊急召回,這件事竟是雷聲大雨點小的解決了。

只可惜那據說由應天府的東宮工坊設計的寶貝圖紙再也找不回來了,因為這件事,兩位官爺面色陰沉了好些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遼中衛所悄悄消失了一個收夜香之人,同時,一張圖紙傳到了納哈出手中。

就在邊關暗潮湧動之時,大明的國都應天府內亦是驚濤駭浪一片。

就在月圓人圓之日,禦史余敏、丁廷聯袂舉告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勾結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李彧、提刑按察使司趙全德等人貪汙。

已經準備放假的大明戶部官員在一臉蒙蔽中一個不拉,自侍郎以下全數被隔離審查,郭桓更是直接被壓入大牢接受調查。

同時,工部、禮部、刑部甚至於兵部都陸續有人被帶走,攜帶敕令的錦衣衛快馬出京,如散花般奔向全國的十二個布政司,將其主事全部帶入應天府。

一片肅殺之氣中,後世在貪汙史上都赫赫有名的空印案和郭桓案拉開了序幕。

其實經過調查,郭桓的犯案手法極其的簡陋和粗暴,說白了,他就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

大明如今的稅務制度在運行上使用的還是元朝的一整套制度,即地方和中央兩次核對稅務。

在洪武帝治下的大明官員都無法完成的任務,在吏治腐敗的元朝自然也一樣無法完成。

於是帶空白賬冊這件事,就成了從元朝開始就有的“自古以來”,而到了明朝,各省份官員也在默許之中將這個老傳統繼承了下來。

作為本應當是監管督查部門的戶部,在戶部侍郎的有意縱容下,對這種明顯是違規的舉動持視若無睹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