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2/3頁)

——當然,圈了的地就必須得種,而且要能看到收成。

在政策的呼籲下,一些普通的流民或者是家中財產不豐的民眾會願意過去拼一把,但一些富余的村莊,尤其是大家族則不會,族中老者甚至會阻撓小輩離開。

所以,一些地區官員在請示過後的確會采取一些強制措施來應對這一現象,分戶就是其中一條。但這是部分地區的特殊手段,並不是全國性的政策,而且也不至於苛刻到三戶就分。

傳言應當是套用了先秦的戶籍模式,秦朝的收稅是以戶為單位,所以為了收到更多的稅負,秦朝曾經一度強制讓居民分戶。

不過,這也是學生的一片孝心,你可以考慮一下哦。

宋濂撫須,看了眼面露糾結的老友,眼神又瞟過滿眼期待的木家兩兄弟,眸中頓時染上了幾分由衷的笑意。

他當年追隨洪武帝起家,後亦是輔佐帝王重建王朝秩序,復辟禮儀大道,與老友一起共修《元史》,被年輕人稱作當世大儒。

但若說最讓他自豪的,其實還是教出了一個優秀的學生。

那個優秀的學生便是當朝太子——朱標。

自太子五歲由他開蒙到他離開應天已有二十二年,宋濂對這個學生極其了解,他亦是對自己教授出的這位仁慈寬厚、孝悌友愛的儲君可以接過洪武帝的重任,將大明帶往一個全新的高度極有信心。

甚至可以說,在胡惟庸案爆發、自己鋃鐺入獄之時,他唯一的遺憾就是沒能看到自己教授出的這位未來的帝王治理之下的盛世王朝。

但他沒想到的是,學生居然為了救他,硬生生地挖開了自己的傷疤。

宋濂與太子關系之佳,到了後期太子位立,常行代父監國之責的忙碌時期亦是會招他進宮講學的程度。

彼時太子文化已有大成,與其說是講學,不如說是聊天,太子也借此偷得半日休閑。

可以說,他是看著太子長大、看著太子成家之人,因為這份關系,他比誰都親近這大明第一家庭。

他見過太子讓太孫騎在他的脖子上放風箏,也見過太孫尿了洪武帝一身惹得帝王哈哈直笑,更是見過太子和洪武帝爭相悄悄教授太孫說話,就是想要成為太孫第一個開口稱呼的人。

洪武帝兒子眾多,但在洪武帝的心中,真正的家人其實極少。

只有馬皇後是朱重八的妻子,朱標是朱重八的兒子,後來又多了兩個孫子,其余的都屬於洪武帝。

因此,他十分清楚兩位小皇孫對這位徒兒意味著什麽,也很清楚失去他們對於大明第一家庭而言是多大的痛楚。

而學生,卻為了他……

宋濂離京之時太子並沒有來相送,來送他的是學生朱標。

對這個學生,宋濂滿懷歉意。朱標卻是對他笑了笑,經歷若幹次打擊後憔悴不少的太子或許是為了寬慰他,或許是為了勸說自己,說出了一個猜測。

——死在火災中的兩個孩童,很可能並不是兩位皇孫,他懷疑自己的兩個兒子是被人帶走了。

話雖然這樣說,但他其實沒什麽依據,現場的環境布置極其完美,而且當時朱標並不在應天,但他聽說孩童遭遇火燒後五官看不清,且身形、配飾、服裝都和皇孫一模一樣。

所有看到現場的人,包括他的父親都認為兩個孩子死在了那場火災之中,但朱標並不覺得。

基於一個父親的直覺,他覺得自己的孩子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們還在某個角落等著他去尋找。

但皇孫離世的消息至今尚且封鎖,而且對方既然刻意將孩子帶走必然有其目的,短時間內應當不會傷害皇孫,若是他們大動幹戈寸寸搜索反而會打草驚蛇。

所以,太子只能耐著性子借由公務去悄悄前往各地尋找。

他也是想要為學生做些什麽,於是宋濂自請來到了雲南,這個北元勢力最後的掌權地。

即便無法找到皇孫,他也想要盡自己的最後一份力,行教化之職。

但他沒有想到自己會在赴任的當天便接到屬地土族大量外遷的消息,更沒想到屬下稟報的幫助登記的小郎君居然如此面善。

雖然黑了也長大了,但這張小臉同太子幼時長得幾乎一模一樣,再一看對方還帶著一個幼弟,兄弟兩人都有一雙和太子妃一樣的圓潤杏眼,其身份自是呼之欲出。

但直到這一刻宋濂還是有些不敢相信,他甚至覺得這是不是有人故意設下的局,想要借他之手行李代桃僵之策。

他借著幫忙的功夫與那小郎君一番閑聊,得知他沒有離開過雲南,只是有個會漢文的先生所以才學了漢字,宋濂對於小郎君的身份更是增添了幾分懷疑。

幸而他遇到了這位“先生”,並且得知小郎是兩年前帶傷出現的,還失了以前記憶,這才確定了八九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