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章 治大國如烹小鮮(第2/2頁)

但其中內容卻已有了極大的差別,應該說,更加全面和完善了。

秦楓提筆寫的第一段,就是引用了“治大國如烹小鮮”相關的各家論述,並陳述了各家觀點的異同,得出了“濁以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的結論,其實說通俗一點,就是“不折騰”。

但秦楓又結合儒家與法家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不折騰並非是真正老子所說的什麽都不做的“無為而治”,而是用了儒家的“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作為自己的觀點。

“有所為”,就是國家應通過精簡機構、厲行節儉,切實減輕人民負擔,完成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

“有所不為”,即為政者,應順應自然規律,也就是“知天命”而有所不為,減少對各行各業的幹預、束縛,使其自由發展,不受阻礙。

但並非是任何行業都可以自由發展,這裏就又引入了法家對於“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觀點,應當為治國立法度,然後一以貫之,不可朝令夕改。

寫到這裏,以儒家思想為骨,以道家,法家思想為用的一篇策論,通篇皆是圍繞“治大國如烹小鮮”所申發的議論,已幾乎達到極致了。

將儒、道、法三家觀點熔於一爐,幾乎把問題都給說透了,至此這篇策論應算是大成了……

但秦楓卻是筆觸不停,絲毫沒有停下的意思。

如果此時姜雨柔或是其他儒家人在旁邊,一定會驚訝得合不攏嘴。

因為這麽精妙的策論,居然才是秦楓這篇文章的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