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27章 洛水之陽

洛城,因為曾經是上一個大一統王朝——周的國都而地位超然,武帝又曾在洛陽外的澠池,召集群雄會盟,立下了七國皆順於武帝,以及“天武立家、武聖立國、真武監天下”的不易古訓。

武帝為了表現對於前朝的寬宥,洛陽城內,至今還是由周朝的官員,世襲管理。這些官員一般都是飽學之士,甚至就是儒者,家風優良,世代相傳,將小小的洛城治理得井井有條,風生水起。

這裏與秦、韓、趙、魏四國接壤,又有洛水與楚國相連,各國貿易往來頻繁,又多選擇在洛城交接,讓這裏幾乎變成了世俗中的“雲中天闕”,占盡了地利人和。

於是七國之中,一些郁郁不得志的人,甚至一些被迫害的儒生,都會想方設法前往洛城,這個列國環繞下的國中之國。

洛城,澠池,在數千年紛紛擾擾的七國亂世中,一直是一處無人膽敢侵擾的聖地,與亂世中,仿若桃花源一般。

這些天,整個洛城空前地熱鬧了起來。

三年一屆的澠池大會,各國君主及青年才俊,也都在洛城落腳。

隨著前來洛城的諸侯越來越多,平日裏生活富足,沒事就會到茶館聽遊方中土的說書人,講七國大事的洛城百姓別提多激動了。

平日裏,只有在評書裏才聽說過的人物,蓋世無雙的威猛戰將,豐神如玉的俊逸公子,還是決勝千裏的神算謀士,乃至治國有方的名臣良相,只要是能夠將名頭傳到洛城,都會有一大批的擁躉。

甚至會有洛城百姓自發地去城門看這些自己仰慕的,評書裏的人物,來的人越多,代表這三年中,那人在七國的名頭越大!

來看的人臉上有光,被看的人,更是威風八面。

千年以來,數百次的澠池大會,前去看七國的英雄人物,已經被發展成為了洛城的一項風俗,被稱為“迎門”。

而參加澠池大會的人,則將這一習俗,叫做“承贊”,意思是接受洛城百姓對自己的贊賞。

由於這些英雄人物,大部分都是跟著各自諸侯國家的隊列一同進城的,所以往往同一國的英雄人物,也得以沾光,整個一國都面上有光。

在接下來的澠池大會中,承贊最多的一國,在氣勢上就會壓過其他諸侯,會盟起來也更有底氣。

畢竟洛城百姓心裏有一把尺,來看的也是英雄人物,一國的英雄人物如此多,國力也不可能衰弱到哪裏去!

前幾屆起,洛城的官員與百姓甚至還制作了“迎門榜”,澠池大會時,有專人在城樓上統計前來迎門的洛城百姓,書成巨型的條幅,掛在洛城最高的淩雲閣上。

屆時,洛城的官員百姓,將齊聚於淩雲閣,品茗清談,縱談七國英豪,天下局勢,好不逍遙愜意。

數千年來,洛城因為特殊的政治、地理地位,所以多富商巨賈,能夠得到洛城百姓的支持,也就等於得到了這些富商巨賈的支持。

澠池大會是世俗層面力量的最高角逐,富商巨賈不能挾制左右聖裁武院,但在澠池大會時,卻是一股不能忽視的力量!

所以“迎門”與“承贊”往往被認為是澠池大會的第一戰!

是不見血的無聲較量。

當然,也出過一些荒唐的君主,為了讓自己有面子,想花錢買洛城百姓來“迎門”的鬧劇。

結果自然是富足的洛城百姓,根本不願意為一點小恩小惠折腰,那些諸侯君主,自然成為了洛城茶余飯後的笑柄。

至於各國帶來的大軍則駐紮在城外,除了少數精銳追隨進城,大部隊直到澠池大會那一天,才會開到澠池。

距離澠池大會開始,還有最後三天,高聳入雲的淩雲閣上,垂下的巨幅,已經有四條。

上首寫著“魏”、“趙”、“韓”、“秦”四個篆體大字,其下在紙上印著各國的圖騰,隨後才是各國“迎門”的人數。

這四個國家與澠池直接在陸上接壤,自是來得最早的四家。

四家諸侯,平日也都很重視在洛城的風評,甚至官方還會編寫一些評書話本,有意讓說書人帶去洛城宣講,以擴大本國的影響力。

所以四國的迎門榜上的數字都比較好看。

洛城百姓約有三十萬人,而來看“魏”、“趙”、“韓”、“秦”四國英雄才俊的人數,秦國最高,足足有十六萬,魏國緊隨其後,有十四萬人,趙國不知是不是易水關慘敗後,又傳出在燕國搞小動作,導致人心盡失的緣故,居然只比弱小的韓國多出不到一萬人,以十萬六千多人,居於第三。

上一屆趙國作為中土強國,可是在迎門榜上緊緊咬著秦國不放,一騎絕塵的人氣讓魏、韓兩國連跟在後面吃馬蹄土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