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張三多

父輩間的良好關系,未必會延續到下一代身上,呂冬和馬明初次接觸,談不上相談甚歡,但也能找到共同話題。

說到底,馬明是個在校的大學生,還是有著良好家教的在校大學生。

呂冬這種混跡社會多年的好油條,說起話來的時候,自然會挑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馬明既然對考古有興趣,呂冬就跟他說考古。

呂冬當然是門外漢,說起專業化的東西一竅不通,但聽著馬明的話,總能接的上。

“太東的統治者?”呂冬想到青照曾經名震全國的一次考古發現,今世到這都沒出現,馬明又是省大的學生,難道跟這有關?他試探問道:“不會是漢朝的吧?”

馬明笑著說道:“不是,那個太久遠了。”他簡單解釋道:“我今年大四了,導師讓單獨列個小課題,遠的我一個人弄不了,找個近點的試試,看中了民國期間我們太東的一位名人。”

說的是民國太東的統治者,呂冬多少有點概念,畢竟太東出過幾位,尤其大熱的電視劇《燕子李三》上就有一位,他問道:“難道是韓復榘?”

馬明揭曉答案:“比韓復榘早,張宗昌。”

這人在泉南留下過無數傳聞傳說,後人更是在他身上添油加醋,硬生生塑造了一個混世魔王出來。

關於張宗昌的傳聞太多太多,連呂冬這種文化程度一般,不怎麽愛看書的都聽說過不少。

呂冬點點頭:“原來是張三多。”

“張三多?”馬明有點詫異,不太理解。

這次輪到呂冬解釋:“槍多,錢多,姨太太多。”

馬明忍不住笑起來:“你這人,有點意思,形容的挺貼切,這個三多,概括了張宗昌的很多特點。”

呂冬好奇問道:“這人年代不算遠,你做關於他的課題,哪方面的?”

“不知道你聽說過沒有,坊間盛傳張宗昌擅長寫詩。”馬明一本正經說道:“泉南,包括周圍幾個城市,流傳著很多關於張宗昌的打油詩。”

呂冬回想一下,貌似還真聽說過:“我記得張宗昌寫過一首詩,求雨的還是幹什麽,說要炮轟老天爺?”

談到專業方面,馬明很嚴肅:“當時太東大旱,泉南士紳鄉老擺神壇求雨,張宗昌也參加了,連續求雨兩天,滴雨未下,張宗昌放狠話氣急離去。後面就有傳聞,張宗昌扇了龍王爺神像耳光,還作詩一首。”

他念道:“玉皇爺爺也姓張,為啥難為張宗昌,三天不下雨,先扒龍王廟,再用大炮轟你娘。”

這打油詩,頗有幾分張日天的風采。

還傳說為了炮轟老天爺,張宗昌讓人把大炮拉到千佛山上。

呂冬說道:“按照坊間傳聞,這位張大帥,跟乾隆有一比。”

馬明又說了一首詩:“傳說大明湖是張大帥的最愛,張大帥去大明湖賞荷花,最喜歡荷花上的蛤蟆,於是賦詩一首。”

“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裏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跶。”

這樣的打油詩太多了,至於是不是張宗昌所做,就沒人知道了。

說起來,這打油詩的水平,跟七叔有的一拼。

“民間傳說不能作為證據。”馬明很認真,明顯不是開玩笑:“所以我準備開一個課題,找資料做認證,驗證這些詩作與張宗昌的真實關系。”

聽到這話,呂冬總算明白,於占龍為什麽要說馬明不靠譜了。

普通人眼裏,這些諷刺張宗昌的打油詩,是不是張宗昌所作,有什麽關系?

只能說,專門弄個課題研究張宗昌的打油詩,果然不一般。

這或許是專業不同,所以想法就不同?

呂冬問道:“這個有研究的價值?”

“對於國家機構來說,沒有必要,但個人興趣愛好,可以查查資料,找下證據。”馬明想的其實也不少:“張宗昌可能是一個橫征暴斂的軍閥,但一個沒有父親,母親又改嫁,孤苦無依的窮孩子,最終成為一代梟雄,值得研究研究。”

呂冬覺得這話也挺有道理:“從流氓無賴,變成一方督軍,張宗昌不可能是傳聞中那樣。”

“歷史在發生的那一刻就失去了真相。”馬明的文化素養對得起大學生的身份:“我們做考古的,不就是從蛛絲馬跡當中,盡可能去還原歷史真相嗎?”

呂冬點頭:“也是。”

馬明碰上一個似乎對考古挺有興趣的人,話有點多:“有些歷史真相,或者說常識,說出來往往很驚人。”

呂冬順著他的話問道:“比如?”

馬明舉了個例子:“乾隆與華盛頓是同一個時期的人物,他們都死於1799年。”

“真的?”呂冬感覺不對:“為什麽我覺得一個是古代人,一個是現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