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六章 格利亞(第2/2頁)

他會嗎?顯然他不會。

即使他打心裏覺得自己比詹姆斯強,也不會說出來。即便他現在的重量級榮譽比詹姆斯多,他也不會去說那句話。

他是個低調又驕傲,自尊心又強得一塌糊塗的家夥。

這幫人的嘴臉……奧多姆懷疑地看著他們,明年還能衛冕嗎?

球員們暢想未來,教練組的人左顧右盼,明明都有自己的意見,但沒有誰主動說出來。

因為球員的興奮值正在高峰期,此時打擊他們士氣不好。

76人的大巴順利地開到落日中心。

韋夏的隊友們發現他們竟然叫不醒他。

此時的韋夏陷入深度睡眠,他的意識穿越了時空,抵達1972年。

哈夫利切克由於分區原因早早歇了菜。

今年的季後賽卻精彩紛呈。

主角自然是洛杉磯湖人,他們在西部決賽花了六場劈落衛冕冠軍雄鹿,直達決賽。

對面是老對手,擁有五個50大,6個全明星的紐約尼克斯。

韋夏知道歷史上發生了什麽,他本來是不關心這屆決賽的,由於某個讓他難以跳過的原因,他不但選擇關注這屆決賽,還拿哈夫利切克的錢去搞來了1972年總決賽的比賽錄像。

為什麽他非要看這屆決賽?

因為,紐約尼克斯的第七人,是對他的職業生涯產生重大影響的菲爾·傑克遜。

起初,韋夏是抱著看傑克遜笑話的目的來的。

可是看了會兒比賽,他的表情就嚴肅起來了。

說起來不可思議,但傑克遜的比賽風格,和他有點相似。長手寬肩的白人,跑不快也跳不高,但是拼。他只是非常拼命地打球,為了個籃板可以向隊友揮肘,只要不倒下就會想盡辦法捍衛自己的領地。

這屆被湖人完全統治的決賽,傑克遜作為這支擁有5個50大,6個全明星的尼克斯的第七人,場均21分鐘內得到11分5.8籃板命中率54%。

韋夏沒法不對禪師表示瑞思拜,盡管他的最初動機不純,但當他看見比賽內容不是他所想的那樣時,他的立場轉的很快。

就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對禪師的感覺是什麽樣的。

討厭?憎恨?愛恨交加?還是感激?不會吧?不會是感激吧?他不信。

韋夏通過哈夫利切克的視角看完了五盤珍貴的1972年總決賽錄像帶。

傑克遜的表現和球風是讓他吃驚的,此外,還有張伯倫。

這可能是韋夏第一次看見張伯倫用拉塞爾的方式統治了決賽。

《體育畫報》說:“這次,威爾特不再是一個退出者。”

對韋夏而言,這不就是所有人想象中的張伯倫嗎?如果他此前的職業生涯每一年都能用這種方式打球,或許某些歷史真的會被改變。

非常可惜的是,張伯倫直到36歲才想搏一把,有點像2000年的奧尼爾,投入全部的精力拿了MVP,然後開始常規賽劃水季後賽把對手踢下船劃水的時光。

韋夏所在的時代,張伯倫早已故去。在他生前,沒有人是他的鐵杆球迷;但是在他死後,世界進入了新媒體時代,獲取信息不再困難,隨便一個新晉籃球迷都能查到張伯倫打下了多少數據,他的場均籃板又是多麽的高不可攀。

而在韋夏的眼裏,他以哈夫利切克的視角審視了張伯倫的大半段職業生涯,在他的眼中,張伯倫就是一類典型的悲劇形象——球員時期飽受批評、不被球迷欣賞、擁有自毀性格的教練殺手,卻碰巧又是史上身體天賦層面上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

或許在另一個平行世界,張伯倫會像拉塞爾一樣打球,他會統治60年代,然後以無可動搖的數據和無可撼動的冠軍數量,成為貝利那樣的球王。如果張伯倫像拉塞爾一樣打球,他無疑是不可戰勝的,但反過來說,拉塞爾能像張伯倫一樣打球嗎?不可能。

只有張伯倫自己,才能打出那樣的籃球。

這就是張伯倫在1972年的爆發,留給人們的一大串聯想,當你回首過去,看見他刷出助攻王,統治得分王,霸占各種榜單,單場100,場均50分——除了一次次地輸給拉塞爾,他也沒在大學、高中拿過任何一個與籃球相關的冠軍。

所以,這真的是“威爾特想不想”的問題嗎?

每個人的心裏,都可以得出自己的答案。

(嘿嘿,我的答案,你們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