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新增背景:漢·三國!

再之後,伴隨畫卷不斷地展開,屬於東漢時期的各種歷史,也一樣呈現在二龍山寨人的眼中。

“公元八九年,寶憲大敗北匈奴,勒石燕然。”

“公元九四年,班超平定焉耆,西域五十余國納貢稱臣!”

同樣,也有漢朝歷史人傑的種種畫面。

蔡倫改良造紙術,張衡造地動、渾天儀,張道陵創造五鬥米道……

氣運大殿上方投影不斷變化,轉眼之間,東漢也已經過了一百多年,而後同樣也難以逃過由盛轉衰的規律。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殺啊!”

緊跟著畫面一轉,又是一場十分混亂的戰爭場面。

一方的人員的打扮明顯屬於漢朝的官軍,而另外的一方則一個個頭上戴著黃巾,手中拿著鋤頭竹竿之類武器,口中高聲呼喊著口號。

“公元一八四年,張角,黃巾起義!”

孟老口中解說道,此時他的臉色已經露出了微笑之色。

“黃巾起義?”

“不對啊,這不應該是三國的歷史嗎。怎麽會是漢朝啊?”

“我讀書少,但是每一次打《三國志》系列遊戲,劇本不都是從184年開始的嗎?”

蟲哥的眼睛瞪大,一臉地疑惑表情。

“嚴格來說,三國確實不屬於漢朝。但三國的人傑並不單單屬於三國時代啊……”

“老孟,你一開始就已經想到這一件事情了吧!”

而焦老則是看著臉色恢復了平靜的孟老,明白了什麽。

對於歷史人傑而言,有很多都不是歸屬於一個單一朝代的,就像是劉邦自己既算是秦朝人,又算是漢朝人。

而三國時期的人傑也是一樣的道理。

呂布、曹操、周瑜、諸葛亮……絕大部分三國知名人傑都是在東漢末年就已經嶄露頭角,甚至很大一部分諸侯本身出自東漢朝廷。

以最為人熟知的《三國演義》為例,其中足足三分之二的篇幅,其實都是東漢的故事!

“這相當於我們不僅僅獲得了漢朝背景,還直接附帶了‘三國’背景啊,這一卷‘文明之書’直接增加雙重背景,我們這算是賺大了啊。”

秦月羽臉上也是頗為高興。

“三國人傑嗎?”

即使是姬夜臉色也有一些激動。

畢竟,這可是“三國”啊。

倒不是姬夜覺得“三國時代”的人傑比起整個“漢朝”更加強,而是因為傳承之地中歷史人傑的實力與潛力,除了同真正的歷史有關之外,還受到其在本文明之中的“知名度以及人氣”的影響。

知名度越高的人傑,在一定程度上“潛力”越大。

比如說聶小倩在降臨之時僅僅只是準統領,但現在已經晉級為真正的統領級,而且達到蛻凡五階後獲得的“天賦”能力不遜色卓越人傑。

而這肯定也適用於漢朝的人傑。

雖然像是“張良、蕭何,韓信,衛青,霍去病”這些漢朝的頂尖人傑,論真實的能力與歷史功績肯定勝過絕大部分三國人傑。

但也不可否認,由於《三國演義》和各種的關於三國題材的遊戲、文學作品廣泛傳播緣故,三國時期的人傑縱然一些在歷史上只能夠說是二、三流的武將謀士,在知名度上也在整個漢朝的許多“三公、王侯”之上。

所以,三國時期的擁有較高潛力的人傑很可能比起整個漢朝(除去三國)外還要更加多!

“這真算是‘意外’之喜啊!”

“雖然東漢在二零二年就已經滅亡了,但絕大部分三國之時的文臣武將此時都已經出生了。也就是說,除了極少數像是羊祜、陸抗等極為後期的人傑之外。魏、蜀、吳三國的人傑,我們二龍山寨都有資格接引!”

焦老笑容滿面地道。

當然,現在就這麽說還有一點兒早。

畢竟,萬一“文明之書”下一刻就結束,豈不是是大家空歡喜一場?

不過,事實證明,這個擔心完全是多余的。

“完美”品質的文明之書,代表的正是整個所屬範圍的全部人物。

“董卓挾持獻帝專政……官渡之戰,曹操擊敗袁紹……赤壁之戰,孫權、劉備聯手擊敗曹操,奠定天下三分之勢!”

大部分人所熟知的“三國歷史”前半部分,全都在氣運大殿中出現了。

而且與之前相同,除了歷史事跡之外,還有諸多的“人傑”。

“醫仙”華佗研究出麻沸散開展外科手術,“醫聖”張仲景書寫《傷寒雜病論》,“字聖”許慎著寫《說文解字》……

直到,當畫面上出現了一個戴著漢朝皇冠之人,在數十萬大軍的虎視眈眈之下,臉色蒼白地派人將自己的玉璽交給一個容貌和曹操有著數分相似之人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