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豐南省地處華國腹地,不南不北,非要說,勉強偏北一點兒。

七月上旬,秧苗已經下地,上半年最忙的時候就這麽過去了,剩下的收苞米收花生、鋤草施肥等農活雖然也辛苦,卻比前段時間頂著大太陽搶種插秧輕省多了。

活計不那麽忙,家裏人口多勞力多的,比如沈家,人多活幹得快,地裏事兒忙完了,就能歇歇喘口氣兒。

下午六七點,村裏人大都吃過晚飯,趁著太陽落山晚風徐徐這會兒,得閑的都拎著凳子拿著大蒲扇,要麽去村口的老槐樹下面,要麽去沈家大門口。

村口那老槐樹是村裏老人小孩兒習慣的納涼聊天的地方,沈家大門口是因為沈家新修的小樓房外頭,用水泥平了個水泥場子。

瞧瞧,多闊氣,別人家建房子都舍不得用水泥,他們家倒好,直接用水泥平了個場子出來。

村裏有些人酸是酸,但不得不說,人家這水泥場子得用啊!

農民家裏要儲糧,不管是曬稻谷、曬玉米還是曬辣椒蘿蔔蔬菜幹,後者還好,前者都需要合適的場地。

以前大家都用村裏的大稻場,沒包產到戶的時候還不覺得,那會兒都是集體的,現在各家曬各家的,稻場只有那麽大,誰先誰後,沒少為這個扯皮。

別個家裏曬稻子,只能去村裏的大稻場,雖然特意平整過,但再怎麽收拾,也是泥巴地,灰多,打稻子的時候更是容易揚灰。

沈家就方便了,直接往自家門口一鋪,不用跟任何人搶地方。水泥的地面,特意清掃過一遍,甚至提前用水潑過,怎麽著也比泥巴地灰土少一些。

而且還方便照看,一旦變天要下雨,直接往自家搶收也容易得很。

關系親近的人家,還會來沈家借場地,關系不好還輪不著呢。

不過現在村裏出去了好些姑娘婦人們,去明珠市的服裝廠打工,一個月幾十塊錢,就算寄一半回來,這麽大半年下來,也有幾百塊錢。

不說蓋個沈家那樣的小樓,把家裏的泥坯房修整修整,蓋個磚瓦房還是能考慮下的。

有那麽些家裏條件比較寬裕的,眼饞沈家的小樓,沈家的水泥稻場,都指望著再攢點錢兒,自家也修一個,那才叫美呢。

不過現在這個願望暫時沒辦法達成,沈家那房子上上下下,花了小一千塊,哪個舍得。

家裏女兒/媳婦兒在外頭賺錢也不容易,家裏人還要過日子,不能為了住好房子,把家底兒全搭進去,磚瓦房也很好,比泥坯房茅草房好多了。

話說回來,現在沈家在上坎子村,在附近幾個村子裏,都是鼎鼎有名的。

自家富裕,還能拉拔鄉鄰,誰家不領他們家的情,就算家裏沒有工人的,也願意捧著,萬一以後再有好幾回,自家就能趕上了呢。

所以晚上沈家人在自家門口納涼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有人過來。

夏天天黑的晚,六七點鐘天光尚且大亮,有些老頭,吃完飯放下碗就往沈家門口跑。

為啥?沈家有沈魚給他爺寄回來的收音機、象棋。

不管是聽聽收音機,還是殺兩盤,對娛樂活動貧乏的老爺子們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娛樂項目。

沈奶奶就跟幾個關系好的老姐妹,坐在大槐樹下拉家常,其實也沒多少新鮮事,但每天晚上這樣說上兩句,等天黑了再回家,一天就算完完整整過去了。

村裏老人聚在這,小娃娃們就也跟著過來了,捉迷藏不愛在這玩兒,太空曠了,沒有合適躲藏的地方。

但是要玩“抓鬼子”“木頭人”等等遊戲,又十分合適了。

鄉下娃夏天少有穿鞋的,尤其是男娃,都是光著腳跑,別處沒收拾過的泥巴地,跑著跑著踩樹枝上,踩石頭上,腳劃破都不少見。

沈家那水泥場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家每天都收拾得幹幹凈凈,有灰塵渣子,誰看見誰順手就給掃了。

小娃娃們在這玩鬧,還有爺奶看著,家長都能安心幾分。

但村口老槐樹還是有市場的,有些老人不愛熱鬧,不會下棋,就喜歡在老地方待待,吹著涼風,慢悠悠聊兩句。

要是有村裏人從外頭回來,他們一眼就能看見,笑呵呵打兩聲招呼,很是親切。

哪怕是不認識的人——這種情況少,老人們也會熱情地打招呼,問路的給指路,探親的給幫忙打聽,古道熱腸。

可要是來的是輛車……老人們就傻眼了。

“是不是找沈家的?”

他們只能這麽想,誰讓這一年來,只有沈家最出風頭。

老人喊了兩個小孩兒去沈家喊人,不管是不是找他們家的,這會兒他家門口人多,多喊幾個來不礙事。

卡車在村口停下了,後車廂跳下來個年輕後生,臉白生生的,細皮嫩肉,俊得很,對著幾個老人也很恭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