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八章 周宣中興望我皇(大結局)(第2/7頁)

盛極之後,轉而衰。

無數竊竊議論聲中,顧青皺了皺眉,擡眼望向金殿上的李亨,目光有了幾分淩厲的意味。

李亨被他的目光刺激得渾身一顫,急忙笑道:“顧卿有功於社稷,功勞之大,朕實不知如何賞賜,便如此……”

話沒說完,顧青語氣漸冷道:“臣多謝陛下厚賜,只是臣資歷尚淺,微末之功不足以擔此王爵,請陛下收回成命,臣不意己身,無心富貴,維持現狀即可。”

李亨還想再勸,卻見顧青的表情已越來越冷漠,李亨情知顧青已生怒火,只好當殿宣布作罷,順便再當著滿殿文武的面又盛贊了顧青品性高潔之類的好話。

從內心來說,顧青當然也不願受此王爵。

沒別的原因,只是太張揚了。

身處他如今的地位,手握著如此大的權力,什麽樣的爵位得不到?哪怕他想當皇帝,也不過是朝部將使個眼色的事,哪裏在乎李亨給他封的什麽關中王,聽起來像山寨火腿腸似的。

宮廷劇變之後,朝野間議論四起,朝臣們都很清楚,發生如此大的變故,正是新舊交替之時,有些人注定會被新的時代淘汰,有些人卻會趁勢而起。

如此敏感的時刻,顧青只願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改變朝堂以往務虛的不良風氣,驟然被李亨晉爵,對顧青實在是弊大於利,讓朝堂內的矛盾愈發激化,顧青將不得不浪費許多時間處理朝堂內部的爭鬥,一切都是因為李亨這道晉爵聖旨。

所以顧青必須堅辭晉爵,任何賞賜都不需要。

金殿內陷入短暫的尷尬,顧青堅辭之後,許多朝臣的臉色才略微松緩了些。

總算顧青識趣,而且,總算天家的體面還沒丟幹凈,至少還剩一塊遮羞布。

尷尬的氣氛中,李亨自己也頗覺沒趣兒,於是換了個話題道:“諸卿今日可還有事奏?”

群臣沉默之時,顧青忽然道:“臣有事奏。”

李亨不自覺地坐直了身子,和顏悅色道:“顧卿有事盡管奏來。”

顧青平靜地從懷裏掏出一本奏疏,雙手高舉過頂,道:“陛下,大唐如今叛亂已平,天下歸安,臣請奏免關中,河南,河東,河北等諸道稅賦一年,其中河東與河北兩道曾被叛軍占據多年,當地百姓苦不堪言,臣請免三年賦稅。”

李亨笑道:“便允所請。”

此時的李亨像個工具人,沒有任何決定的權力,這是顧青早已警告過的,今日既然顧青公然提出了免賦,那就說明這件事顧青早已決定了,今日不過是走個過場而已,李亨不敢跟他唱反調。

群臣也無話可說,顧青的這道奏疏是正事,也是應當之事,減免北方賦稅早在一個多月前已開始在進奏院商議過了。

接著顧青又從懷裏掏出第二份奏疏,道:“臣還有一事。”

“顧卿且說。”

“天寶十二年,臣曾向太上皇陛下提出平吐蕃策,這幾年裏,安西都護府以商利供養吐蕃土地所產,如今得斥候所報,吐蕃境內已有半數以上的土地改種藥材以換重利,而他們的主糧青稞等作物,大多已不足供養國內百姓和將士,所用之糧食只能向劍南道商賈購買……”

“吐蕃國力日漸頹靡,臣以為,如今正是伐吐蕃之良機,臣請斷絕吐蕃糧道,整頓兵馬,西征吐蕃,一戰而平此百年大患,將吐蕃納入我大唐版圖。”

殿內君臣又驚呆了。

自安史之亂後,朝臣大多沒想過“平吐蕃”這個話題,因為實在太遙遠了。戰亂剛平,國內百廢待興,百姓需要安定,新君即位不到一年,正需要鞏固政權,梳理朝堂勢力,無數內部事都迫在眉睫要處理,這種時候誰會想到出兵征服吐蕃?

見群臣議論紛紛,李亨欲言又止,想勸又不敢勸,顧青平靜地道:“戰亂方平,人心思定,這些臣都清楚,只是吐蕃如今國力衰落,而土地改種藥材之計策,吐蕃的贊普和國中權貴也已漸漸緩過神來,錯過此次良機,吐蕃又將恢復國力,那時它仍是我大唐百年之患,臣以為,長痛不如短痛,趁此時機平了吐蕃,忍此一時之痛而消弭大患,益於大唐千秋功業,請陛下應允。”

見君臣仍無人出聲,顧青嘆了口氣,道:“臣請旨,可遣安西軍將士出征,臣親自領軍,平此大患。”

話音剛落,李亨毫不猶豫地道:“好,朕允了。”

顧青暗暗冷笑數聲,表情平靜地退回朝班。

……

走出太極宮已是下午時分,顧青老老實實在殿外用了廊下食,與群臣一道坐在殿外廊柱下,吃光了李亨賜下的冷食,沒有任何特殊待遇。

與顧青一同進食的群臣都畏懼又好奇地看著他。

顧青已是權勢滔天的權臣,權臣自然應該享受特殊待遇的,比如這算不上豐盛的廊下食,顧青完全不必與大家一起進食,朝會結束拍拍屁股回家便是,可顧青卻仍與所有朝臣一同坐在廊下,這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權臣,實在令人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