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章 宮闈夜宴(第2/3頁)

眾世家子弟起身紛紛附和,山呼大唐萬勝。

李隆基無悲無喜,他露出世交長輩的姿態,語重心長地道:“天家與世家百余年來皆是一體,一損俱損,一榮俱榮,雖說期間天家與世家多少有過齟齬和紛爭,積下不少恩怨,但殊途同歸,天家與世家終歸都有一致的利益,如今天家內外交困之際,各大世家切不可妄信背棄,做那親者痛,仇者快之事啊。”

話說到這裏,李隆基的用意已明明白白浮出水面。

不同於以往彎彎繞繞含糊隱晦的大人物表達方式,這次李隆基的話說得很直白,大約是明白如今已是生死存亡關頭,話再不說明白些,萬一這些世家子弟理解錯了,可就是彌天大過了。

世家子弟當然明白了,事實上在踏進宮門的那一刹,他們便大抵清楚李隆基今日宴請的目的。

可是,世家該如何選擇?

李隆基的話有幾分道理,但天家與世家這一百多年來積累的矛盾恩怨,卻被他輕飄飄地一句帶過。

事實上,一句帶不過。

矛盾積累太深了,尤其是高宗武後時期,朝廷橫下心思要削弱世家門閥的影響,那些年世家子弟不知多少人被逐出朝堂,多少世家被武後的剛硬手段平滅,多少世家子弟淚流滿面,在朝廷大軍直抵家族門前時他們流著淚大聲誦讀聖賢經文,然後眼睜睜看著大軍破門,屠戮抄斬,一家一姓一學說,從此永遠消逝於世間。

飽含了血淚的恩怨糾葛,豈是一兩句話能帶過去的?

雖無國恨,確有家仇。

李隆基聲情並茂地說完,他自認為走心了,連他自己都感動了,但是在座的世家子弟們卻紛紛沉默不語。

他們不是家族的族長,無權幫家族做任何決定,但他們既然已坐在興慶宮的夜宴裏,便要擔負起家族興亡的責任。

氣氛忽然有些僵冷,李隆基不悅地皺眉。

顯然剛才那番走心的表演並未打動觀眾,入戲的只有他自己,小醜也是他自己。

李隆基咬了咬牙。

看來光走心不夠,還要拿出真金白銀才能打動他們。

唯有利益,才是永恒,才能消弭一切恩怨糾葛。

“世家與國同戚,朕已決定,明年起取消科舉,朝廷選士從此只在世家之中取。”李隆基語氣堅定地道。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大家都不敢置信地看著李隆基,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聽錯了。

李隆基微笑道:“你們沒聽錯,取消科舉制,恢復大唐立國初年的世家門閥薦舉投行卷制,三省六部之朝臣,皆由世家薦舉所任,世家所舉,朕無不允者。”

見眾人驚愕,李隆基趁熱打鐵,又道:“不僅如此,朕還決定,將大唐天下藩鎮擴充至二十個,增補的十大藩鎮南北各半,分賜予各大世家,朕允許世家於藩鎮內可募兵,可征稅,可自決徭賦,可自決藩鎮之司法,刑名,牢獄,生殺予奪皆可,爾等可自成小國,前提是不反朝廷,不擁二主。”

這句話的威力委實巨大,震得各世家子弟耳朵嗡嗡作響,半晌沒回過神。

讓出的利益太大了,說是讓出半壁江山也不為過。

世家分領十大藩鎮,從此司法,賦稅,徭役,土地和子民等等皆由世家予奪,這根本就是效仿漢朝時的分封諸國。

……這位太上皇是老糊塗了還是不想過了?

謝傳經目光閃爍一陣,率先起身道:“陛下,臣等愧不敢受。”

李隆基頷首笑道:“你是陳郡謝氏的子弟吧?呵呵,盡管坦然受之,朕敢給,你們不敢要麽?陳郡謝氏……呵,聽說蜀州郡王顧青的正妃出身於陳郡謝氏?”

謝傳經垂頭道:“名義上出於謝氏,實則是張九齡之子張拯與妾室所生。”

李隆基哦了一聲,含笑道:“原來是妾室所生,呵呵,名不正則言不順,天下人終歸認的還是正統啊。”

這句話明顯話裏有話,似在提醒,又似在敲打。

謝傳經聽懂了,卻不敢搭腔,隨著李隆基開出的這些條件,原本復雜的朝局更復雜了,謝傳經只不過是謝家留駐長安的代表,卻並非能做主的人,李隆基今夜說的這些話,他只能原原本本派快馬傳回家族,等家中族長和宿老們商議定奪。

宮廷酒宴散去,謝傳經和世家子弟們紛紛向李隆基告退離宮。

眾人走出宮門後,不約而同長長呼出一口氣,然後面面相覷,各自苦笑不已。

宴無好宴,果然如此。

李隆基不愧是做了四十多年的太平天子,除了戰爭,關於算計人心和朝堂平衡這方面的功力卻是爐火純青,世上罕有敵者。

太原王氏的一名子弟走到謝傳經身邊,輕聲道:“謝兄,太上皇陛下今日提出的條件,你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