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 宗親問斬(第3/3頁)

皇室宗親犯了再大的罪,最高的懲罰也不過是削去王爵,貶為庶民,流放千裏,今日永王涉事被斬,顧青算是開了大唐歷史的先河。

斬了永王只是個開始,顧青用這種強硬的姿態深深地震懾了宗親和朝臣們,許多宗親藩王在自己的王府裏破口大罵顧青,然而出了王府,宗親們卻戰戰兢兢話都不敢多說,朝臣們當日在金殿內親眼見識了顧青的威勢,連天子都拿他無可奈何,別人更不敢說什麽。

倒是有幾個性格正直的禦史凜然不懼,永王被斬後,幾名禦史義憤填膺聯名上奏,參劾顧青擅專不法,臣權欺君,妄殺宗親而亂大唐律法雲雲。

參劾奏疏剛遞到禦史台,就被禦史中丞壓下了。

禦史中丞臉上笑眯眯,心裏MMP,你們要死我不攔著,別特麽拖累我。

親眼見識了這位顧郡王的強硬姿態,以及殺伐果斷的性格,你們還不知死活敢捋顧郡王的虎須,你們倒是青史留名了,我這個禦史中丞給你們陪葬嗎?

再說顧青若是惡意構陷倒也罷了,昨日金殿上,京兆府尹細數永王罪狀,每條每款皆鐵證如山,永王犯了那麽多命案,長安市井百姓對永王伏法正是拍手稱快之時,顧青這麽處置雖說有擅權亂法的嫌疑,但他的處置也算公允,讓人根本挑不出錯處。

天子都拿這位郡王沒辦法,你們幾個禦史特麽想翻天不成?

幾位禦史的參劾奏疏根本連小漣漪都沒翻起便迅速沉寂下去了。

永王伏法後,顧青召集三省六部堂官議事,在郡王府的前殿內,顧青與朝臣們商議了整整一天。

第二天,以尚書省為首,六部尚書響應,朝堂頒下了一道政令,名叫《宗親食邑戶籍土地清查令》,這道政令從尚書省出台後,迅速被頒布各地州縣。

顧名思義,這道政令是要清查皇室宗親名下食邑的真實戶籍和土地了。

永王被殺的第二天,朝堂便馬上推出了這道政令,永王的死更給人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

政令剛出尚書省,立馬就被長安城的諸多皇子公主們知曉了。

皇子公主們嚇得大驚失色,氣得在各自的王府裏跳腳,然而他們連發脾氣宣泄的時間都沒有,罵到一半便馬上召集府裏管事下人,將名下逾制的農戶,土地,別院農莊等,全部主動上交朝廷,並令府中幕賓門客馬上撰寫奏疏,自請逾制之罪。

長安城裏數十位皇子公主和宗親這次非常配合,而且無比主動,認罪態度誠摯熱情,招完了還想招,只不過在自己的府裏時,諸位宗親的情緒沒那麽穩定。

事實上,永王被斬這件事給皇室宗親們的刺激比較大,有了永王這個反面教材,其余的宗親誰還敢跟顧青對著幹?

更有意思的是,那道從尚書省發出來的政令根本沒過天子李亨的眼,顧青召集群臣商議過後,便拍板決定了,連向天子稟奏的形式過場都沒走,直接頒布天下。

這說明了什麽?天子已無法庇護這些皇子公主了,顧青的權勢如今已公然駕淩於皇權之上。

在強大的權勢面前,身份高貴的皇子公主們也必須低頭,不低頭者,永王便是下場。

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總是越積越深,而人與人的關系也會因為矛盾的積累而慢慢變得僵冷,隨著一次又一次的沖突,僵冷的關系發生了質的變化,變得不可調和,不共戴天。

永王的人頭落地,李亨便已清楚,他與顧青之間已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

李唐的皇權因為永王一案,而被打擊得支離破碎,再不除掉這個權臣,李亨便是第二個漢獻帝,下場甚至比漢獻帝更慘。

生死存亡,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