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章 君臣父子(第2/2頁)

“高將軍,您老了許多,這兩年辛苦您了。”顧青嘆道。

高力士眼眶一紅,急忙忍住,強笑道:“侍奉陛下是老奴的本分,談何辛苦。倒是顧公爺,這兩年風華愈茂,與當年那位剛從蜀中山村走出來的少年完全不同了。”

顧青聽出高力士話中有話,不由苦笑道:“高將軍有話直說,太上皇對臣有知遇栽培之恩,臣一直感念在心,不敢或忘。”

高力士擦了擦淚,淚中帶笑道:“顧公爺能說出這句話,可見不忘君臣舊情,也不枉陛下對公爺的信任。老奴奉陛下旨意,請顧公爺赴興慶宮花萼樓,陛下設宴相待。”

顧青笑道:“臣這就去,高將軍,請。”

高力士連道不敢,二人謙讓一番後,同乘上顧青的馬車,悠悠地朝興慶宮行去。

……

興慶宮,花萼樓。

久違的殿宇樓閣,久違的滿堂盛宴,只是殿內少了鶯歌漫舞,也沒有了歡聲笑語。

當年在這座花萼樓內,安祿山跳胡旋舞,李隆基長發披散鼓以和之,楊玉環高坐明堂恣意歡笑,大唐盛世在那一刻達到古往今來前所未有的巔峰。

從那一刻以後,盛世急轉直下,跌落深淵。

史學家以安史之亂為大唐盛世的轉折點,但是在文人的眼裏,轉折點應是花萼樓內安祿山的那支胡旋舞,一曲舞罷,盛世傾頹。

生如夏花,死如秋葉,以一舞為終曲,或許更符合文人心中浪漫的情懷。

時隔數年,物是人非。

顧青不是獨自入的興慶宮,他帶了兵馬。

除了親衛,他還帶了兩千安西將士。

李隆基與李亨不同,李亨大半生都活在他父皇的陰影下,以至於當了皇帝後,性子仍有些懦弱優柔,但李隆基不一樣,他是殺伐果斷的帝王,面對敵人時李隆基狠得下心,所以顧青不敢大意,他擔心李隆基剛回長安就橫下心除掉他這個權臣,搞一出廊下埋伏刀斧手的狗血橋段。

兩千安西軍將士在花萼樓外停住,排成隊列整齊地靜立。

顧青除劍脫履入殿,面朝殿內的李隆基行禮:“臣顧青,拜見太上皇陛下。”

李隆基坐在殿內,目光冰冷地盯著他,寒聲道:“顧青,爾帶兵入宮,是向朕炫耀兵威麽?”

顧青惶恐地道:“臣不敢,長安甫定,市井與宮闈之中仍有殘敵未肅清,臣不久前在城外大營亦被不明來歷的兵馬襲營,為小心起見,臣不得不帶兵馬護侍左右,普天之下,兵馬皆是天子王師,臣絕不敢炫耀兵威。”

李隆基冷冷一哼,但也無法再說什麽。理由很充足,彼此明知是假話,卻也只能當真話聽,這就是時勢。

殿內空蕩蕩的,只有李隆基和顧青二人,顯然李隆基是特意召見顧青。

顧青打起十二萬分小心,神情恭謹地立於殿內,眼睛耳朵時刻注意著周圍的動靜。

對李隆基,顧青的戒備心理特別重,他知道這位帝王年老後雖說昏庸糊塗,但他發起狠來也非常殘酷無情,廊下埋伏刀斧手這種狗血事說不定他真會幹。

李隆基吩咐宦官上酒菜,君臣二人相隔十來步,各自飲酒用宴。

酒菜剛端上來,李隆基便端杯朝顧青一舉,似笑非笑道:“朕已非天子,你我不必講君臣禮法,朕先敬你一杯。”

顧青惶恐起身,彎腰恭敬地道:“臣不敢當,臣為太上皇壽。”

說完顧青仰頭滿飲,還朝李隆基亮了一下杯底。

轉身回座的那一刹,顧青飛快張嘴,含在嘴裏的酒全吐在自己的袍袖上了。

入宮的時候他便打定了主意,今日宮宴的酒菜他一口都不能入腹,萬一裏面下了毒,自己可就死得冤了。

李隆基也飲了半盞酒,擱下酒盞嘆道:“兩年以前,還是在這座花萼樓裏,朕仍是太平天子,終日與娘子歌舞飲酒為樂,那時的大唐國庫充盈,朝野清明,人人皆頌盛世氣象,沒想到短短兩年時光,盛世便傾塌了,今日再回此樓,當年的一切仿佛做了一場大夢……”

顧青抿唇沒吱聲兒,心中卻冷笑。

“朝野清明”,“盛世氣象”,你怕是真的在做夢。

從開元二十九年開始,大唐的所謂盛世已見亂象,盛世只存在於朝堂君臣士大夫之中,地主豪強對百姓的土地巧取豪奪,圈占田地無數,許多失地百姓已淪為農奴,或是攜家帶口背井離鄉成了難民。

朝堂貪汙成風,人浮於事,朝臣只知阿諛奉承,對君王一片歌功頌德,偌大的朝堂竟無一人敢說真話。

“盛世”?你以為的盛世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