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三章 潼關會戰(中二)(第2/3頁)

可是李亨的皇位剛坐上去,便發覺這張龍椅坐得很不穩當,簡直搖搖欲墜。

內憂外患,內外交困。

外有叛賊謀反,遲遲難以平定。內有權臣擁兵自重,漸露不臣之相。

偏偏如今皇權勢微,更重要的是兵權孱弱,既無法掃平叛亂,也無法收拾權臣,為了平叛,堂堂天子竟然要向權臣陪笑臉,說軟話,大唐天子當到如此卑微的地步,當年英武神勇的太宗先皇帝若九泉下有知,恐怕會氣得從九泉竄到八泉。

直到今日,李亨總算促成了朔方軍和安西軍聯軍夾擊叛軍的戰略,此時此刻,前方將士在三十裏外浴血奮戰,而李亨,卻在興奮地打算使一招釜底抽薪。

若兩軍鏖戰之時,突然下令將朔方軍撤回,留下安西軍與叛軍拼個你死我活,無論死的是誰,活的是誰,對李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從帝王利益上來說,叛軍和安西軍都要死,就算死不了,極大地消耗自身實力,對皇權也是有利無害的。

“李泌,你說顧青與安慶緒,誰對朕的威脅更大?”李亨望著車窗外,忽然悠悠地問道。

李泌抿緊了唇。

答案不言而喻,認真衡量起來,顧青當然比安慶緒的威脅大。

安慶緒只不過是個紈絝敗家子,就算如今叛軍真正掌權的史思明,他也不過是一員將才,卻算不得帥才,更幹不了皇帝的活兒,朝廷任叛軍這樣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他們自己內部就會出現極大的矛盾,朝廷幾乎不用費多大的力氣就能平了叛亂。

但顧青年紀雖輕,卻比安慶緒和史思明出息百倍。雖無梟雄之姿,卻有雄視天下的實力,而且此人心志高遠,性格堅韌,冷靜睿智,所有帝王領導者應該具有的品質,他都有。

這樣的人比安慶緒的威脅大多了,他活著一日,李亨便寢食難安。

“李泌,你說究竟是平叛為重,還是肅清權奸為重?攘外必先安內,叛軍已轉為守勢,他們何時被平定,朕其實並不著急,平定他們是遲早的事。但顧青……安西軍之患,甚於叛軍,甚於洪水猛獸,此人不可不除,就算眼下除不掉,至少也要削弱他的實力,分化他麾下的安西軍,今日此戰,不正是好機會嗎?”

李泌苦笑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但陛下,您或許太小看安西軍了,世人皆雲安西軍天下無敵,這句話可不是胡亂吹噓出來的。若此戰過後安西軍折損甚小,而陛下又失信在先,您與顧青的君臣關系可就尖銳了,而且會愈發激起他的反心,權衡之後,終究是弊大於利,臣請陛下三思,此時下旨令朔方軍主力急行軍,一切還來得及。”

李亨搖頭,道:“朕聽說蜀軍和河西軍都並入安西軍麾下,連李光弼也帶著八千兵馬投奔了他,而且顧青本人也沒閑著,他私自還新募了兩萬新兵,如此算來,安西軍實有十萬控弦之士,李泌,這是一頭越來越強壯的猛虎,此時朕若再不做點什麽,將來更無法除此大患了。”

李泌無法再勸諫了。

在李亨的心裏,他已分出了孰輕孰重。

所有人都覺得當前第一要務是平定叛亂,迅速恢復大唐社稷的安穩,李亨表面上也是這麽做的,在平叛這件事上,他與所有的臣子一樣認真且迫切。

可他心裏真正的大患卻並非叛軍,而是顧青。

他心心念念想要除掉的,也是顧青。

只有除掉顧青和安西軍,他的皇位才穩當,他才能像父皇那樣奮鬥幾十年,再創一番大唐盛世。

李亨眯著眼,沉吟道:“李泌,你說如果此時朕突然下旨,命郭子儀麾下朔方軍掉轉刀口,從側翼向安西軍發起進攻,可行否?”

李泌眼皮一跳,急忙道:“陛下,此事絕不可行!這是在玩火!”

“顧青麾下的安西軍,陛下或許未曾親眼見識過他們的厲害,原本安西軍在西域時便驍勇善戰,顧青到任後對將士們操練愈嚴,而且聽說後來顧青獨創了一樣非常厲害的兵器。”

“此物可發出巨響,可噴火,一響過後,可中兩百步外的敵軍,臣聽說過此物的厲害,當初的潁水之戰,後來的收復洛陽潼關,包括今日三十裏外的激戰,此物皆有萬夫莫敵之威。”

李亨神情又變得難看起來,緩緩道:“此物朕也聽說過,據說叛軍對其聞風喪膽。”

李泌接著道:“以安西軍如今的實力,今日就算沒有朔方軍,安西軍必然也能大獲全勝,朔方軍失信未至,陛下或許還能用言語搪塞過去,想必顧青就算惱火,也只能忍了這口氣,但陛下若下旨令朔方軍主動進攻安西軍,不僅朔方軍必敗,而且戰後顧青必反。”

李亨臉色陰晴不定,時而咬牙,時而握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