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一章 潼關會戰(上)(第2/3頁)

顧青微笑道:“小侄不過是順勢而為,無論戰事還是實力,都是順應時勢,有些東西該擁有的時候,自然就擁有了。”

李光弼沉聲道:“你曾說過,要給人間重新鋪一條大道,這句話我一直記得。”

顧青也認真地道:“這句話,小侄亦從來不曾忘過。我今日做的一切,都是在鋪路。”

李光弼點了點頭:“不要忘了這句話,否則,你便是史書上徹頭徹尾的竊國佞臣,被後人唾罵千年的那種。”

顧青笑了:“李叔,你不信我?”

李光弼也笑了:“不管你做了什麽,也不管我信不信,你只要知道我的眼睛一直在盯著你,我等著你做出點事情,來年你我拎幾壇酒去你父母墳頭喝個痛快,若那時你在父母墳頭飲酒仍問心無愧,我李光弼此生便給你賣命了。”

顧青重重地道:“說定了?”

“說定了。”

“李叔,我這輩子或許會對自己的人生有遺憾,但我絕不會做任何一件問心有愧的事,你給我賣命賣定了。”

李光弼大笑:“若為天下子民福祉故,我縱賣命十世又何妨!”

叔侄二人今日的對話有些晦澀難懂,只因李光弼此時內心也非常矛盾。

一方面是故人之子,他非常欣賞的晚輩,另一方面,他也是唐臣,必須忠於天子。

如今顧青已出現不臣的苗頭,安西軍大營裏將士們竊竊的流言他也聽了個一清二楚,是為天子盡忠,還是默默站在顧青身後,李光弼陷入了掙紮之中。

最後,李光弼選擇了相信顧青,他仍在等待,等待顧青如何給人間鋪一條大道。

成年人冷靜且理智,但他們內心深處的某個塵封的角落裏,仍然相信童話。

但願,顧青的夢想不是童話。它應該有溫度,有光亮,大唐社稷的未來如何不必在乎,但天下的子民能夠安享觸手可及的幸福,這就夠了。

顧青忽然斂起笑容,沉聲道:“李光弼聽令!”

李光弼一愣,隨即想起這是在安西軍大營,而顧青是安西軍的主帥,此時的二人已不是叔侄關系,而是從屬關系。

“末將在!”

“你與劉宏伯將操練的一萬八千兵馬開拔至洛陽駐紮,叛軍若被安西軍趕出關中,必從洛陽渡黃河逃往河北,你與劉宏伯可率兵狙擊。”

“末將遵令!”

“李叔,咱們盡快結束這亂世吧,天下太平,才是人心所向。”

……

潼關內,安西軍大營兵馬調動,戰馬嘶鳴,腳步匆忙雜亂,將領們揮舞著馬鞭,口吐唾沫狠狠地大聲咒罵催促。

將士們忙亂卻振奮,大戰將啟,對安西軍將士意味著立功封賞的機會又來了。隨著勝負局勢的緩緩改變,有遠見的將士們都意識到,能為自己子孫後代博軍功封世代的機會越來越少,叛亂若被平定,將士們的生活也將歸於平靜。

像如今這種沙場搏命掙功的機會,往後再過幾年可能幾乎不存在了。人人都有一顆想要跨越階級的功利心,普通將士們唯一能指望的,便是如今這些為數不多的戰爭了。

半個時辰後,常忠和沈田各率兩萬兵馬出營。

大營中還剩下鮮於仲通的三萬蜀軍,以及兩萬安西軍,還有五千神射營將士。

顧青立世的全部家底,這一次傾巢而出。

黑底金字的旌旗高高飄揚,旌旗上繡著“大唐蜀國公安西節度使太子少保光祿大夫顧”的字樣,這是一杆帥旗,被顧青身邊的親衛高舉著,顧青騎馬立於自己的帥旗之下,看著浩浩蕩蕩的將士們從轅門而出,心情平靜而淡然。

將士們熱血沸騰時,主帥必須冷靜,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叛軍大營離潼關只有十裏,被孫九石的神射營教訓過後,叛軍也害怕了,安守忠原本雄心勃勃打算一雪潼關失守之仇,結果被神射營迎頭痛擊後,安守忠羞刀難入鞘,進不得又退不得,此時的他已陷入無盡的矛盾之中。

當安西軍出潼關時,十裏外的安守忠第一時間得知了消息,急忙下令全軍迎敵,在大營外布開了陣勢。

安西軍中軍,斥候飛馬來報,叛軍已在大營外布陣,鮮於仲通和安西軍將領皆盯著顧青,等待他的命令。

顧青沉思半晌,道:“派出斥候,繞過叛軍大營往西,打探朔方軍到何處了,探明速速回報。”

接著顧青又道:“令神射營列前陣戒備,未得軍令不可放槍。”

斥候們飛馬疾馳而出,鮮於仲通有些遲疑地道:“顧賢侄是否要等朔方軍先發動對叛軍的攻勢,咱們才進攻?”

顧青笑道:“鮮於伯伯,鷸,蚌,漁翁,三者你會選擇做什麽?”

鮮於仲通一滯,他已明白了顧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