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抗旨不遵(第3/4頁)

高力士無聲地嘆息。

他知道,李隆基這句話不是問他,而是內心對顧青再次有了猜忌。

一支軍隊若只認主帥而不認朝廷,確實是大忌。

高力士試探著道:“陛下,拋開顧青抗旨之事不提,顧青上疏攻打洛陽的弊端,陛下是否認同?”

李隆基沉默。

顧青的奏疏裏說得很詳細,公允的說,收復洛陽確實不妥,李隆基之所以暴怒,原因不在是非黑白,而是顧青抗旨的行為,令他感到皇權受到了挑釁。

高力士又道:“陛下在深宮,顧青在戰場,對於平叛情勢,顧青看到的東西或許更真實一些,他若說不能攻打洛陽,想必還是有幾分道理的,陛下何不召集朝臣商議一番,看看諸公的意思究竟打還是不打。”

李隆基瞥了他一眼,忽然笑罵道:“顧青給了你多少好處,你這老狗總是幫他說話。”

高力士心中一凜,急忙道:“陛下當知老奴身家頗豐,從來不屑收受朝臣之賄,老奴只是為陛下的社稷所想,此值大唐危急之時,實不能君臣相疑了。”

李隆基淡淡一笑,沉吟半晌,道:“著舍人擬旨,嚴厲訓斥顧青抗旨,告訴他,安西軍必須去洛陽,否則嚴懲。”

高力士有些驚訝,沒想到李隆基竟然還是堅持要安西軍攻打洛陽。

接著李隆基又補充道:“安西軍可伺機而動,自尋戰機,若洛陽確實難以攻下,可撤回。”

高力士很快明白了李隆基的意思。

晚年的李隆基,基本已聽不進任何不同的意見了。他的剛愎自負已經到了很嚴重的程度,哪怕臣子勸諫的語氣再溫和,再委婉,只要是與他不同的意見,他都不願采納。

其實李隆基已經被顧青說服了,理智告訴他,此時確實不宜攻打洛陽。但李隆基對顧青抗旨的行為仍有心結,於是下了這麽一道旨意,簡單的說,你可以不打洛陽,但你和麾下的安西軍必須要表個態,證明你們是聽朝廷的話的。

所以,洛陽可以不打,但你必須要去。

這就是帝王心術,我可以受損失,可以吃啞巴虧,但我的權威絕不能有一絲一毫的褻瀆,安西軍從慶州到洛陽,一來一去近千裏,但是為了證明皇權的存在,在這戰事緊急之時,你們就算白跑一趟朕也認了,重要的是聽話,朕讓你們白跑,你們就得白跑,沒有道理可講。

帝王的心思神奇嗎?

相比之下,李隆基的心思還算正常,自私任性也好,昏庸糊塗也好,只看表面的話,倒也挑不出什麽錯。

幾百年以後,另一個朝代的皇帝,敵人兵臨城下了,這位皇帝居然不慌不忙朝城下撒豆子,他覺得自己有通天之能,能夠召喚天兵天將,撒豆成兵,這位才叫真的神奇。

歷史的長河裏,總能偶爾濺起幾滴形狀可笑的浪花,然後迅速被大浪吞沒。

中書舍人入殿,當著李隆基的面擬好旨意,恭敬地捧給李隆基,李隆基仔細看了一遍,然後點頭,在聖旨上蓋下璽印。

舍人正要告退,外面的宦官忽然匆忙跑來,站在殿門外急聲道:“陛下,前方有軍報入宮。三日前,叛賊安祿山率叛軍主力十五萬離開隴州城,朝潼關進發。”

李隆基大吃一驚:“潼關?他要打潼關?”

高力士也急了:“陛下,潼關是長安的東面門戶,潼關若破,長安城不保!”

李隆基臉色瞬間蒼白,又驚又怒咬牙道:“好個賊子,竟敢打長安城的主意,他,他……哪來的膽子!朕這些年真是瞎眼了,錯信了這麽一個肥豬般的逆賊!”

高力士惶然道:“陛下快下旨調兵吧,潼關萬萬不可失啊,否則長安城真的保不住了。”

李隆基手腳冰涼,大唐許多名將的熟悉臉龐從腦海中閃過,猶疑半晌,李隆基狠狠一咬牙,道:“讓高仙芝和封常清去守潼關,調長安五萬兵馬給他,戶部和武部馬上調撥錢糧兵器,征調民夫赴潼關!”

高力士問道:“長安城的守將換成何人?”

“換郭子儀和李光弼。”

“陛下,顧青所在的慶州雖說離潼關有點遠,但安西軍皆是騎兵,朝夕可至……”

話沒說完,李隆基不耐煩地揮了揮手,道:“還是讓顧青去洛陽。潼關交給高仙芝和封常清,朕放心。”

顧青抗旨已經令李隆基對他心有猜疑,潼關如此重要的關口,李隆基實在不放心一個疑將去戍守,他害怕自己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

高力士見他堅持,情知無法改變他的心意,只好暗暗嘆息一聲,轉身出去傳旨了。

……

慶州城。

顧青又接到了一道聖旨,仔細讀完聖旨上的每個字,顧青無奈地嘆息一聲,將聖旨揣進自己的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