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奪號罰俸(第2/2頁)

良久,李隆基忽然又道:“裴周南的奏疏剛入長安不久,楊國忠便來向朕求情,說顧青情非得已,說他年輕氣盛,不過是一時沖動,少年郎不知輕重,受到些許委屈便不計後果……”

譏誚般一笑,李隆基輕聲道:“顧青今年已二十一歲了吧?還是年輕氣盛的少年郎嗎?他調兵時難道真的沒想過後果?他若沒想過後果,為何裴周南的奏報與楊國忠的求情幾乎同時出現在朕面前?”

“說得好聽,他這是既會闖禍又懂得善後,說得不好聽,他這是蓄謀已久,有意試探朕的寬容底線……”

高力士忍不住道:“陛下,平吐蕃策正是關鍵之時,此策唯有顧青方能把控大局,國庫已撥出近五十萬貫施行此策,若貿然撤換顧青……”

李隆基臉上閃過一絲猶疑。

相比顧青的無法無天,李隆基更在意平定吐蕃的千古功業,此策若成,必將留名青史,一生成就超過太宗高宗,從此耀於廟堂,萬代社稷受益無窮。

若此時將顧青撤換調離,此策很難繼續施行下去,舉世只有顧青一人才清楚地知道此策如何施行,如何把握火候,如何潤物無聲地斷絕吐蕃的生機。

帝王的尊嚴,與千古的功業,兩者在李隆基的腦海裏反復糾纏掙紮。

良久,李隆基嘆了口氣,道:“平吐蕃策要繼續施行,但顧青私自調兵啟釁,此事亦不可不究,否則國法奚用?”

頓了頓,李隆基語氣陰沉地道:“傳旨,嚴厲訓斥顧青所為,並奪其太子少保和光祿大夫之號,紫金魚袋收回,改銀魚袋,罰俸一年,並密令裴周南邊令誠嚴密監視安西軍,往後若無朝廷的調兵虎符文書,絕不準顧青擅動一兵一卒。”

“老奴領旨。”

李隆基臉色仍然陰沉,望著殿外的銀杏喃喃道:“權柄過甚,難全忠義,平吐蕃之後,還是把顧青調回長安吧,天下有一個安祿山,已經夠了。”

……

一根鐵管在顧青手中反復端詳,從鐵管的一頭望向另一頭,深邃且遙遠,像宇宙裏的黑洞。

提前讓城裏的木匠打造的一個槍托形狀的東西與鐵管合二為一,刹那間顧青竟有些精神恍惚,仿佛看到兩個時空瞬間交疊。

熱兵器替換冷兵器,令這個古老而勤勞的民族不知受盡了多少屈辱和苦難,無數高舉著刀槍棍棒的官兵前赴後繼沖向敵人,卻倒在一片煙霧繚繞的槍炮聲中。

那時的人們愚昧且狂妄,他們並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麽,他們甚至以為在刀刃上撒泡尿就能百邪不侵,就能抵擋洋槍洋炮,然而仍舊倒在敵人的陣前,無論付出多大的傷亡仍無法往前突進一步。

可憐又可笑的悲壯。

如今這個世界多了一個顧青,他帶來不一樣的東西,他即將改變這個世界。

那麽,前世從史書上看到的那些屈辱和苦難,是否也能改變,讓它們不再發生?

或許,仍然無法改變。

心若已腐朽糜爛,再強大的槍炮也挽不回失敗的命運。顧青帶來的東西不過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意外而已。

韓介站在顧青身後,已經觀察很久了。

見顧青將鐵管鑲卡在一個形狀古怪的東西的凹槽裏,固定住,然後一個形狀愈發古怪的東西就此誕生。

韓介越看越迷糊,好奇道:“侯爺,您在鼓搗啥東西?這是……兵器嗎?”

顧青頭也不回道:“沒錯,很厲害的兵器。”

韓介不解道:“此物既無開刃鋒口,亦無尖銳鋒利之處,它……靠什麽能要敵人的命?”

“靠的是對敵人滿腔的憤怒,和我大唐王師戰無不勝的堅定信念。”顧青猝不及防給他灌了一口雞湯。

韓介苦著臉道:“侯爺莫鬧,末將見識淺薄,實在不知侯爺究竟弄出了個什麽東西,求侯爺賜教。”

顧青拍了拍這個時代出現的第一件熱兵器,笑道:“它的射程高於弓弩的射程,而且準頭比弓弩更精確,若有足夠的數量,可左右一場戰爭的勝負。”

韓介驚道:“竟如此厲害?它如何用?”

顧青停下手裏的動作,苦笑道:“如何用的問題,我還在思索,主要是思索火藥的最佳配比,韓介,去幫我搜集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