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公然敵對(第2/2頁)

“你……”安祿山大怒,但當著李隆基的面又不敢發作,畢竟孝子的人設已經立下,禦駕當前發作的話難免失儀,給李隆基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不出聲的李隆基忽然笑道:“好了,都是朕是好臣子,莫因一點小事而爭執,祿兒陪你義母去後花園四處走走,春暖花開,花園裏的花兒開得頗為艷麗,比起北境荒蠻之地的風景自不可同語,你好生賞玩,朕與顧卿有話要說,退下吧。”

安祿山無奈,只好悻悻行禮,與楊貴妃一同告退。

南薰殿外的院落裏,只剩下李隆基和顧青二人,高力士遠遠地站著,識趣地避開了。

李隆基看著顧青笑了笑,道:“倒是生了一顆玲瓏心竅,顧卿之聰慧,絕非賣弄詩才文章,而在人情世故,二十歲的年紀能做到這一步,很難得了。”

顧青清楚李隆基為何突然誇他,剛才突然認楊貴妃為姐姐便是迎合聖意,按照李隆基的意思,顧青的人設應與安祿山公開敵對,這才符合李隆基的利益。

顧青很有做棋子的覺悟,立馬領會了李隆基的意圖,並且毫不猶豫地按他的想法去做了。

這便是李隆基誇他“人情世故”的原因。

揭過剛才的事不提,李隆基轉移了話題:“你寫的《三國演義》朕看了,而且看了不止一遍,不得不說,能得顧卿之才為國所用,朕之幸也,大唐之幸也。”

顧青惶恐狀垂頭道:“臣學識淺薄,班門弄斧,不值陛下謬贊。”

“莫謙虛了,老實說,這些日子朕一直在琢磨你寫的三國演義,獲益不少,但疑問也越來越多……”

李隆基想了想,道:“此書是顧卿所著,有些問題問你最能解朕之惑,朕問你,如何看書中的諸葛亮?”

顧青沉吟片刻,道:“諸葛亮,‘臥龍’之名不副實也,雖智多而近妖,但格局不夠大,蜀國之亡,臣以為主要亡於諸葛亮之手。”

李隆基大感興趣:“哦?朕願聞其詳。”

顧青剛要開口,李隆基忽然制止了他,朝高力士招了招手,沉聲道:“召中書舍人速來,朕與顧卿奏對。”

顧青一愣,接著露出感激莫名狀。

中書舍人負責記錄帝王起居言行,此刻李隆基與顧青原本只是閑聊,召來中書舍人後性質就不一樣了,便成了正式的君臣奏對的儀式,千百年後,顧青的名字或許會出現在史書上。

“陛下,臣……惶恐。”顧青垂頭道。

李隆基嚴肅地道:“雖是論書論史,但史可為今人之鑒,不可不察也。”

中書舍人很快趕來,在矮桌邊鋪好了紙,提筆懸於紙上,等待李隆基和顧青的奏對。

顧青的態度也變得認真起來,嚴格的說,今日此時算是一次正式的面試,李隆基是考官,顧青是考生,考校的內容便是顧青的見識和胸中溝壑,今日的成績決定著顧青以後的前程。

沉吟良久,顧青緩緩道:“三國前期的諸葛亮識進退,知利害,華容道設計放走曹操,定鼎天下三分的格局,使得劉備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圖謀蜀中,建國立足,那時候的諸葛亮是睿智的,不愧‘臥龍’之號。”

李隆基點點頭,笑道:“後來呢?”

“劉備死後,諸葛亮的表現只能用‘糟糕’來形容。陛下,蜀國當時可謂是三國中最安全的地方,蜀國地處偏遠,山地高原甚多,對外有無數天然的屏障,地勢易守難攻,以諸葛亮之才,若只防守的話,外人絕對打不進來。”

“只要諸葛亮能夠沉住氣,安心發展蜀國的農桑,以戰略防禦的姿態發展蜀國二十年,使得本國有足夠的兵源,錢財,糧草,以及優秀將領人才儲備等等,然後再出蜀征伐魏吳,一統天下的把握一定比他六出祁山徒勞而返大得多。”

“對外,諸葛亮頻頻用兵,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而不惜勞民傷財,每次皆是征魏,每次都由祁山而出,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上,諸葛亮都犯下了大錯。”

“對內,諸葛亮相權獨攬,相權一度駕淩於君權之上,連蜀國之天子都不得不叫他一聲‘相父’,此為奸佞權臣所為,正是由於他的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才使得蜀國被滅亡。臣以為諸葛亮過大於功,有冒進,擅權,不臣,窮兵黷武,糜費民脂等數款大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