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全身而退(上)(第2/2頁)

顧青毫無被戳穿心思的尷尬,索性痛快承認道:“臣沒有慷慨赴死的膽色,其實臣很怕死的,向陛下請罪出於真心,請貴妃娘娘和公主殿下當說客也出於真心。”

李隆基氣笑了,袍袖狠狠一揮,道:“先留著你的性命吧,來人,剝去顧青的官服官帽,拿入大理寺。”

羽林衛上前,很快將顧青的官服官帽剝去。

楊貴妃急了:“陛下難道還是要重罰顧青?”

李隆基沒好氣道:“幹出這麽大的事,朕總不能下旨褒獎他吧?先去大理寺蹲一段日子,待風聲過後再出來。”

顧青伏首道:“臣謝陛下天恩。”

……

不出意外,顧青果然被打入大理寺了。

羽林衛押著顧青進了大牢,獄卒們見到顧青後覺得分外眼熟,仔細一回憶,這不是上次帶人劫了萬年縣大牢而被關監三日的老熟人嗎?怎麽又來了?

而且這位老熟人是大理寺開業以來唯一一位在蹲大牢期間升了官的奇人,當時顧青出獄後,他的傳說在大理寺內廣為流傳,人人稱羨不已。

獄卒們再一打聽,這位老熟人原來又被陛下親自下旨送進了大理寺,具體犯了何罪卻沒人清楚,而且這位熟人已升為左衛中郎將和青城縣侯。

不知李隆基是有意還是無意,下旨將顧青打入大理寺時,卻絕口不提如何處置顧青的官爵,所以顧青沒罷官也沒除爵,他的身份仍是左衛中郎將和青城縣侯。

這就有意思了,大理寺開業以來的又一樁奇聞,人被打入大牢了,官爵卻沒罷免,就像下基層鍍金似的,蹲幾天就走。

獄卒們整日在大理寺跟那些犯了事的官員們打交道,對官場規矩也學了個四五成,見顧青這般身份,獄卒們頓覺不簡單,於是不敢對顧青有絲毫不恭敬,客客氣氣地將他請入牢裏。

進監牢才一個多時辰,韓介帶著大包小包進來探監。

跪在牢門外,韓介一臉愧疚自責,含淚痛罵自己和親衛們維護不力,害侯爺身陷囹圄雲雲。

顧青見韓介越說越離譜,眼看自責得要當面拔刀抹脖子,顧青只好溫言安慰幾句,好不容易將韓介勸走,顧青終於清靜了。

環境安靜下來,思緒便特別靈敏。

顧青盤腿坐在韓介帶來的幹凈床褥上,腦子裏不停回憶著今日李隆基說的每一句話,然後推測李隆基對他會如何處置。

大概率來說,應該不會處死他。

利與弊,輕與重,李隆基絕對分得很清楚。殺一個微不足道的刺史不算什麽,而且重要的是,顧青占了理,邢深此人該殺,錯的只是順序和手段。

對李隆基的救命之恩不是籌碼,顧青真正的籌碼是自己在李隆基心裏的利用價值。

那麽,他在李隆基心裏是什麽位置呢?一個懂事的少年,一個偶爾有點沖動同時大部分時候很沉穩的少年。對李隆基這種功利主義者來說,顧青這種偶爾沖動的性格恰好符合帝王對臣子的要求。

臣子不能表現得處處完美,臣子必須要有缺點,而且缺點必須很明顯,有缺點的臣子才能被帝王拿捏在手心裏,對自信到狂妄的李隆基來說,太講義氣便是顧青的缺點。

為了給區區一個親衛報仇,竟敢殺刺史,對李隆基來說這就是愚義,是個很明顯的缺點。這個缺點令顧青的形象並不完美,但就是這種不完美的形象,對李隆基來說才是最完美的。

如此完美的臣子,尤其是救過他的命,忠心毫無疑問,李隆基怎麽舍得殺了顧青?

生在這個年代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人治高於法治的優越之處就在於,帝王的意志是淩駕於律法之上的,也就是說,無論犯了多大的罪,如果帝王覺得這個人不該死,那麽他就肯定死不了。所以,昏君才是真正無法無天的人。

這倒不是顧青的妄自猜測,而是有先例的。

安祿山曾經派死士刺殺張九齡,張九齡幸得生還,回長安後寫了無數奏疏參劾安祿山,可李隆基卻視若無睹,甚至根本不承認有這回事。

比起安祿山在李隆基心裏的地位,顧青自然是要差一些的,可不會差得太遠,如今顧青也殺了官,而且還是有正當理由的殺官,無論從利益還是感情的立場上來說,李隆基都沒有要殺顧青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