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又見公主(第2/4頁)

謀臣們聚在東宮,與李亨商討分析了一次又一次,覺得不無可能。李隆基今年已六十五歲,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平天子,無論未來他的壽數還有多久,對大唐社稷來說,東宮的勢力已然不能再削弱了,否則便是動搖國本,這一點相信李隆基自己應該清楚。

所以李隆基最近打壓相權的舉動,東宮謀臣們分析過後,大部分認為這是天子刻意剪除朝堂阻力,專意扶持東宮為未來繼承皇位而發出的信號。

於是這才有了今日太子主持的重陽登高大宴群臣的舉動。李亨也在用這個舉動向李隆基表示順應君意,你要扶持我,我便老老實實搞點交際活動,讓你見到我的政治覺悟,證明我這個太子不是扶不上墻的爛泥,更不是蠢貨。

重陽登高,東宮與群臣皆歡,可論詩文,可論風月,但絕口不提國事。這樣的場合終究太敏感,若太子將群臣召集在一起談論國事,今日的盛宴可就變了味道,會惹禍的。

李亨與眾臣見禮後,吩咐開宴。群臣一齊面向長安方向遙敬天子李隆基之後,又一齊敬了李亨一盞,禮數做完,李亨下令歌舞助興,蹲在群臣身邊的舞伎們紛紛起身,在高台中央排成了整齊的隊列,隨著絲竹編鐘大樂響起,舞伎們舒展長袖,巧笑倩兮,仿佛一群穿花蝴蝶,在高台中央翩翩起舞。

一舞畢,舞伎們回到群臣身邊,繼續為他們斟酒布菜,太子頻頻舉杯與群臣互敬。

這時又聽宦官尖聲道:“玉真公主駕到,萬春公主駕到——”

話音落,一位身著華麗宮裝的年輕女子攙扶著另一位穿著道袍的中年女子,盈盈走上登高台。

群臣紛紛起身長揖見禮,兩名女子含笑朝周圍點頭致意,一直走到太子李亨身前,道袍中年女子先向李亨行君臣禮,李亨再向中年女子行晚輩禮,口稱“皇姑”。

顧青跟著眾人一同行禮,問過後才知,那位道袍中年女子便是玉真公主,李隆基的親妹妹,她是年輕時自願出家的。

大唐自從武則天當過皇帝後,女權方面漸漸有了擡頭的趨勢,有的女性不願婚姻被父母長輩支配,於是自願出家,出家的目的一則是為了更多的選擇自由男女生活,大唐的女道士風氣很開放,可以自由接見男客,尤其是權貴人家的女子出家後,私生活方面太多不可描述。

其次,女子出家是為了躲婚,如果父母安排的婚姻她不滿意,便二話不說出家為道,待到風平浪靜,女子再還俗,重新尋找她滿意的人家。

至於這位玉真公主,可以說是大唐的傳奇人物。

在她年輕時,李隆基曾有意將她許配給張果,這位“張果”是大唐著名的道家隱士,八仙裏面張果老的原型,據說已有半仙之體。玉真公主當真好運氣,差點吃到長生不老肉,可惜張果大抵也是一位鋼鐵直男,竟然拒絕了這門婚事,可能覺得人間的情情愛愛會打擾他飛升。

後來玉真公主出家後,她的道觀賓客來往絡繹不絕,與之交往的皆是大唐才俊,甚至連李白和王維都與玉真公主傳過緋聞,兩人還為玉真公主作過馬屁詩,至於玉真公主究竟有沒有與李白和王維發生點什麽,真相已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玉真公主旁邊的萬春公主是李隆基的女兒,大約十五六歲,有趣的是,她竟然長著一張類似混血兒的面容,高高的鼻梁,深邃的雙眸,薄薄的紅唇,相貌可謂絕色傾城。

萬春公主的母親受封昭儀,是土生土長的大唐土著,父親是李隆基,夫妻二人為何生下一個長相混血的女兒,這實在是個千古未解的謎題。不敢想,不敢想。

但是李隆基卻對這個女兒特別疼愛,萬春公主從小長得伶俐可愛,像個粉雕玉琢的瓷娃娃,李隆基經常將她帶在身邊,常以“洋乖囡”稱之,在李隆基諸多子女中,萬春公主算是很被寵愛的。

顧青上次在長安街頭時匆匆見過她一面,那時只是驚鴻一瞥,來不及看清,然而今日此刻,顧青終於看清了萬春公主的面容,不由呼吸一窒,心跳不受控制地快了幾拍,隨即顧青深呼吸,壓下胸中這股莫名其妙的心動。

以顧青這種直男審美來看,都覺得她與楊貴妃的美貌竟不相上下,各分秋色。當初顧青第一眼見到楊貴妃時,也有過短暫的心跳加速,由此看來,檢驗大唐美人的標準與顧青的心率有關。

兩位公主與李亨見禮後,分別在太子左右落座,盛宴歌舞繼續。

接下來便是群臣單獨向太子敬酒了,這也是宮廷宴會的禮數。首先由爵位最高的國公或是國侯上前敬酒,然後便是官職品階排序,但向太子敬酒並非鐵定的規矩,看你會不會做人,不敬也沒關系,上百人輪番向太子敬一次,太子能記住的人其實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