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飼料廠相對於食品和衣服,毛利潤要低得多。雖然攤子鋪得並不小,員工也因為兩次擴招達到了三百多人,但飼料廠其實一直處於虧損邊緣。

如今有了這筆新訂單,加上辰山縣養鴨基地在不斷擴大規模,對飼料的需要量一直在增加,飼料廠總算步上了正規,勉強能盈利了。

飼料廠這才算真正步上了正軌,余思雅也能松一口氣了。

可沒輕松幾天,余思雅就在廣播裏聽到了一則新聞。

1979年5月,國務院宣布首鋼、上海柴油機廠、天津自行車廠等八家大型國企率先進行改革。

在此之前,國企大到一台機床,小到一顆螺絲釘都要按照計劃生產,企業嚴重缺乏自主性,這個年代國企是屬於政府機關的附屬和一部分。但這次改革明確了兩點,一是給企業一定的利潤比例分成,就像余思雅上次給梅書記建議的那樣,給各公社養殖場一定的利潤自由支配。二是給企業一定的自主經營權,這八家企業的生產、購銷、資金利用、人員任免、招工等將不受計劃委員會和當地政府管轄,由企業自主經營!打破了傳統的吃大鍋飯模式。

這是國企改革的第一次嘗試。

余思雅聽到這個消息是既歡喜又緊張。歡喜的是國企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將給國企注入新的活力,提高生產力,生產力提高了才能豐富有大家的物質生活水平

緊張的是,絕不會僅僅只有這八家國企開始改革,這只是一次嘗試,相信很快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以後國企,還有即將如雨後春筍般成立的私企,有雄厚資金和技術做支持的外企都將在這片神州大地上大放異彩,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跨國大財團就不提了,光是這次參與改革的首鋼就足足有二十萬員工,這樣的巨無霸大企業對他們清河鴨這種根基弱的集體企業,輕輕松松就能碾壓。

好在雙方目前不在一條賽道上,不用太過焦慮,但料想不久的將來,食品、服裝、飼料這三條賽道上都會有越來越多實力強勁的玩家進入。

他們清河鴨在辰山縣還算有點牌面,到了省城也算勉勉強強過得去,但真論規模和競爭力還遠遠不夠。在全省的名氣很多都是省報、電台、電視台的正面報道所帶來的,實際上他們的產能和銷量還遠遠夠不上一個大企業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名氣大於單位本身的實力。

雖然目前清河鴨有兩千多人了,可劃分到三個廠子和一家養殖場,單獨算下來,也就食品加工廠的職工勉強過千,飼料廠和服裝廠都只有幾百人,名副其實的小廠子。

這條新聞報道激起了余思雅內心深處的危機感,他們清河鴨這點先發優勢還遠遠不夠。

目前飼料廠已經踏出了關鍵性的一步,接下來就只等幾個月後,農業廳的領導和黎市長那邊看到了切切實實的效果再大力推廣。她目前也不宜做太多,當務之急是要將服裝廠的規模和毛利潤提起來。

食品廠受制於飼養鴨子的數目,而且保質期有限,短期內沒法大規模提高產能和銷量。只有服裝廠需求最廣,一旦有訂單就能馬上購進材料擴大生產,迅速占領市場,保持先發優勢。

余思雅當即聯系了丁舜,通知他周末有空到省大門市部這邊,余思雅想跟他好好聊聊。

周日這天上午,丁舜一大早就過來了。

但他沒想到余思雅比他還早,已經在辦公室裏等著了。

“坐。”余思雅指了指桌子對面的椅子,“丁廠長,今天叫你過來,是想了解一下服裝廠的情況。”

丁舜坐下,笑呵呵地說:“好的,余總,你想了解哪方面的情況?”

余思雅輕輕頷首說:“說說員工數量,每天的產能,還有庫存吧。”

丁舜拿出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我有些數據記錄在了本子上,有時候要看下數據。”

余思雅含笑點頭表示理解。

丁舜掃了一眼本子上的數據,說道:“余總,目前咱們服裝廠總計有543名職工,其中管理人員8人,設計師7人,老師傅……每天產能在1200-1400套服裝之間,庫存目前有各種款式的衣服、褲子加起來約兩萬多件。”

余思雅在腦子裏計算了一下這筆數字,不禁皺起了眉頭:“五百多名員工,就算扣除掉管理人員、後勤人員和設計師,也有五百人出頭,產能不到一千五百件,也就是說一天人均生產衣服不到三件。這個效率太低了。”

又不是羽絨服那麽麻煩,而且一件幾十塊,利潤比較高。夏天到了,很多是短袖短褲、襯衣、裙子,相對來說做工要簡單得多,價格也便宜,就幾塊錢一件,這個量也就勉勉強強能維持服裝廠的經營。

丁舜苦笑了一下說:“余總,我們還安排了一百多名職工去處理鴨絨。余下的才是生產衣服,主要是……現在兩個門市部的銷量只有這麽多,我們也不敢生產太多的衣服,怕賣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