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大秦好哥哥和人才輸出庫

陳首明沒有讓左樂等太多時間,在拿到劇本的半個星期後,給予了答復。

同意出演商鞅。

第一男主定下,左樂馬上根據陳首明的戲路風格來征選秦孝公的演員人選,最終選定了侯永。

就如秦孝公的兩個人選,一個偏質樸仁厚,一個偏威嚴剛毅,王飛和陳首明這兩個有望飾演商鞅的演員也有不同風格。

王飛身上的儒雅氣質頗濃,有古之先賢君子之風。

而陳首明擅長飾演上位者,養成了一些強硬嚴肅的氣勢,比較適合商鞅強力推動變法的秦國第一權臣身份。

當然,這只是形象氣質問題,以他們這些老演員的功底,完全可以演出左樂需要角色的另一面。

但話又說回來,演員本身形象貼近角色某部分,一定程度也會影響劇組整體對角色的塑造。

比如,劇本原定人物情節安排也會相應發生一些變化,向演員本身靠近,以求角色和演員更好的融為一體。

陳首明更擅長演大人物,那麽劇中商鞅權臣的點就會隨之放大。

與此同時,秦孝公的風格也要改變,商鞅強硬激進,那麽他就得溫和包容。

如此,雙男主一剛一柔,才能產生良性互補,所以左樂才會選侯永,他完全可以用自己溫厚的風格兜住陳首明。

反觀張瑞金,和陳道明都是帝王大人物專業戶,本身氣質風格也偏硬朗強勢,他如果出演秦孝公,顯得和商鞅有點針尖對麥芒的意思。

《大秦帝國—裂變》的雙男主之爭,陳首明和侯永笑到了最後。

不過另外兩位也不算完全的失敗者。

張瑞金老師,左樂邀請其出演了男三號贏虔,王飛則飾演韓相申不害。

贏虔,劇中為秦獻公長子,秦孝公和贏瑩玉的大哥,也是劇中的“大反派”之一。

然而這個大反派,從劇中的表現來說,並不讓觀眾憤恨,哪怕商鞅的死和他有直接間接的關系,觀眾也選擇理解。

這和贏虔的出彩人設關系很大。

根據《裂變》劇情,秦獻公在河西之戰中重傷待死,臨死之前,打算選定秦國的下一個繼承人。

秦獻公有兩個兒子,分別是贏虔和嬴渠梁(秦孝公)。

贏虔是長子,又是軍中主將,屢立戰功,在秦軍中威望很高,背後還有很多秦國老士族支持,明面贏率很高。

嬴渠梁是次子,各方面的資歷都比不上大哥,但是他有仁義之心,很受老兵和秦國百姓的尊重。

而且,嬴渠梁有長遠眼光,對秦國的發展有著一定的規劃,心態城府也很穩重。

反觀贏虔,性格魯莽,脾氣火暴,只會打仗,不吝惜民生兵卒,這樣的人當上了秦國之主,秦國就算不被人滅,也會越發的窮困。

所以秦獻公力主次子上位,甚至為防贏虔作亂,逼迫長子在自己面前斷指立誓,然後把血書留給嬴渠梁,可以用來抑制贏虔。

要是換一個人,被自己親爹這麽偏心對待,心裏也難免對弟弟心生怨氣。

但是贏虔沒有,在秦獻公去世之後,力撐秦孝公,有人斷發支持他上位,被他當庭駁斥,甚至要血濺對方以示對新任秦君。

之後,秦孝公各種命令,贏虔也是弟弟指哪他打哪。

商鞅入秦變法,秦虔也是在弟弟的授意下,第一個跳出來支持,不惜帶頭和老世族死磕。

簡直是感動戰國的【大秦好哥哥】……

然而贏虔做出如此大的犧牲,卻因太子犯錯被商鞅鞭打,割去了鼻子。

當然,這裏面商鞅也有自己的難處,當時局勢緊張,民怨沸騰,不罰不足以平民憤。

正好又趕上秦孝公當時不在都城,他一個大臣又不好對太子下手,只能推太子太傅的贏虔出來擋鍋。

當然商鞅也不是沒錯,當時贏虔寧願以死謝罪,但是商鞅非得堅持律法,處以劓刑。

劓刑,也就是割鼻子,這個刑罰是有羞辱之意,對犯人處以人格摧殘。

作為秦國重臣、秦君之兄、宗室之長,贏虔遭受如此之刑,無異於奇恥大辱,也讓他徹底恨上了商鞅。

不過他也明白,秦國變法如火如荼,自己動不了商鞅,所以選擇蟄伏,靜待時機。

贏虔的想法所有人都知道,老太後為了大局,甚至要請家法處死長子,以絕後患,好在贏虔聰明,詐死逃過一劫。

親爹逼自己斷指,親弟弟間接的害自己無顏面人,親娘要弄死自己,親妹妹後來也因故要殺他。

慘不慘?

太慘了!

但就是這樣,贏虔也沒有黑化,他對付商鞅雖然使了一些計策,但都是陽謀或者趁勢而為,從來沒有背地下陰招。

最重要的是,贏虔報仇,只針對商鞅本人,不攻擊對秦國有益處的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