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悲愴(第2/2頁)

場內一時被他這淡定態度驚到。面前可是西爾維奧,上世紀最傑出的鋼琴家之一,台上這小子是多不知天高地厚?彈砸了還敢跟大師這樣理直氣壯,怕是要吃不完兜著走。

沒想到西爾維奧只是打量了他幾秒後,竟然點了頭。

大師都不怕浪費這七分鐘,其他評委自然沒了意見。

而祝微星在董樹聲鼓勵的眼神中重新回到鋼琴前,坐了兩秒後,他勉力忍耐住高燒中的渾噩與不適,握了握酸痛至極的手,止住顫抖,再一次敲下了琴鍵。

“先生最近好嗎?”

幽清的茶室內,陽光茸茸,清茶裊裊,師徒二人對坐相飲,一塵浮光暖靜。

對座的老人形貌清臒,笑容溫柔,他看著面前的青年道:“我當然好,你們都怕我寂寞,隔一陣就來看我,你這樣,你師兄師姐也這樣,連她的朋友都這樣,是當我多愛熱鬧?”

樓明玥淺笑。

目光又落向桌上一排調律工具。

這麽多年,琴房的琴都是先生自己調的,一台都舍不得假於人手,樓明玥實在懷念。

海鷹發現到他的眼神,表情一頓,本想轉了話題,卻聽小徒弟說:“我最近練了一首新曲子,先生要聽一聽嗎?”

海鷹一愣:“你……還彈琴嗎?”

樓明玥點頭:“以前彈琴是疲累,現在彈琴是消遣,本想完全戒了,但發現好難,實在心力交瘁時,彈一彈,日子就又能繼續了。”

海鷹看著他比自己還削瘦的模樣,不忍聽下去,只說:“好啊。”

樓明玥彎起眼,竟露齒笑了笑,起身去了琴室坐下。

可當琴聲響起時,海鷹卻一下皺了眉。

台下的西爾維奧也在皺眉,因為祝微星的起手彈得和第一次一樣,第一樂章的引子,依然冷靜且平淡。

但細聽又漸漸不同,像一聲悠長的輕嘆,延展出其後的絮語,又像命運齒輪的機械卡殼,自此開始艱難的輪轉。

這首奏鳴曲是貝多芬二十八歲所作,當時他正深受耳疾所困,卻不得不因為鋼琴家的前途,掩下這個苦痛的秘密,獨自面對未蔔的前路。《悲愴》第一樂章的起始,便充滿這樣矛盾心酸的掙紮。強奏之後又減弱,弱奏之後又漸強,忽高忽低,往復旋轉。像命運的高峰低谷,生命的崎嶇無度。

但即便在如此沉郁的環境中,《悲愴》依然沒有淒苦,它是倔強的,永不服輸的,這在引子過後的快板部分便能感受得淋漓盡致。

若單論手法技巧,這曲子比起李斯特簡單多了,可難就難在情感的把握上,音樂、節奏、速度、平衡,甚至是留白,都有其獨特的排列組合,起落變換全靠演奏者操縱把控,在有足夠演奏基礎的支撐下,優劣的表現有時只在那微末的情感起伏之間。

想將貝多芬的曲子彈到極好,一靠天賦,二靠領悟,偏這是練習再多次都無法輕易做到的。那曲中的張力,只有感同身受者才能在演奏中深深呼應,而每一次音符的流瀉,都仿佛是演奏者與作曲者一道燃燒出的生命,以換靈魂共鳴。

樓明玥的《悲愴》並不激昂也不濃烈,依然秉持著他一貫的克制壓抑,卻又能在隱忍的表面下窺伺到奔騰翻湧的內裏。那是他的呼喊,他的不甘,他這一輩子窮盡所有仍未了卻心願的遺憾。

師姐說,彈不了貝多芬不是壞事,她寧願他一輩子彈不了,可現在,他卻做到了。

摁下最後一個琴鍵,樓明玥喘了幾喘才平復住呼吸擡頭微笑。

第一眼看到的卻不是海鷹,而是一個高大的男人。他正站在琴邊,表情凝重地盯視過來。

樓明玥認出他是誰,雖有些意外,但目光仍自他身上擦過,落向另一邊的海鷹。

樓明玥有些自豪的說道:“先生,你看,我還是學會貝多芬了。”

第一樂章的收尾明明那麽積極那麽陽光,海先生卻在那一刻似有所覺般紅了一雙眼睛。

“很好……”他望著眼前的人哽咽著誇獎道,“彈得很好。”

“很好。”台下的西爾維奧也道。

在《悲愴》曲結束完半晌,竟是大師當先打破了場內的怔愣與死寂。也拉回了祝微星盯著觀眾席二樓看台發怔的注意力。

金律的評委只會在賽後接受采訪時發表些對選手的評價,賽時幾乎不言,可大師竟當下便給出評斷,不少人覺得這可能會影響其他評委對此曲的印象。

台下一時滿滿竊竊私語,各抒己見。

祝微星卻顧不得這些,給評委和觀眾鞠躬致謝後,他急急下台,連衣服都未換,便要從外面繞去二樓。

可在上台階時,忘了周身虛乏,一個腳軟,眼看要踏空摔下台階時,被三兩步迎面趕來的一雙手一把撈近了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