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第2/7頁)

不經意間看到劍柄上的“霍”字,淚珠子刹那間滾落而下。

他年紀雖小,卻清清楚楚記得,那日禁軍闖門,祖父和父親玉冠破碎,佩劍被人粗魯地卸下,那些人揚言霍家罪惡滔天,不配此等高潔之物。

他們是霍家子孫,他們都沒有資格佩劍了。

可是現在,殿下贈劍給小叔,其中深意顯而易見。

霍瓊亦紅了眼眶。

受二人情緒感染,霍延也不由喉嚨發酸。

他伸手關上匣蓋,垂眸低聲道:“過幾日我要隨殿下上京,你二人務必保護好自己。”

兩小重重點頭。

眼見小叔抱匣回屋,霍瓊忽然道:“小叔,我聽說殿下生辰會在路上過,我想送他生辰禮物,你幫我帶上,到時候送給他可不可以?”

霍延轉身:“生辰?”

霍瓊點點頭,“我聽阿硯哥哥說的,殿下生辰在八月廿八,那時你們在入京途中呢。”

霍延微一頷首:“我知道了,臨行前將禮物給我便是。”

“我也要送殿下禮物!”霍煊蹦跳著道。

他太喜歡殿下了!

霍延回到屋子,將木匣小心放在桌上,默默端詳良久,又忍不住重新打開匣蓋,伸手去碰劍柄。

在東院,在路上,在院中,他一直都想握一握這把劍。

劍身無疑是漂亮的,劍柄無疑是古拙的。

執劍的手修長有力,掌心布滿繭子,粗糙的手紋與刻著紋路的劍柄相合,霎那間催生出無窮無盡的蕩氣回腸。

可惜,少了劍鞘,缺了劍穗。

接下來幾日,樓喻每日府衙、窯爐、王府三點一線。

府衙的官吏知曉他要入京,有些人私下本有些哄然,結果樓喻一連幾日作風強勢,又將他們的小九九壓下去了。

臨行前一天,樓喻特意召集眾官吏,端坐主位上巡視眾人,沉聲道:“明日本殿就要入京賀壽,爾等千萬不可怠慢,不可生事,否則……”

他讓馮二筆給每人發了一本冊子。

“其上皆為爾等為官以來的罪證,若是膽敢滋事,這些罪狀都會上達天聽。”

眾官吏:“……”

這麽絕的嗎?同歸於盡的招數都想好了?

唯司農、司工二吏有些不舍。

他們負責慶州農業、工業多年,見識到樓喻的手段,看到慶州府的改變,說句實在話,他們更希望樓喻當慶州府的主人。

敲打過眾人,樓喻回到王府。

慶王妃正給他準備行禮,一邊準備一邊嘆氣。

兒行千裏母擔憂。

京城就是個吃人的地兒,她家雪奴這般乖巧,要是被欺負了可怎麽辦?

見樓喻歸來,她上前替他整整淩亂的衣襟,囑咐道:“娘已去信京城,等你到了京城,你大姐姐會去接你,你就在侯府住下,別住那勞什子行館了。”

四年前慶王從京城回來,跟她哭訴了一夜,說行館的飯難吃,床難睡,啥啥都不好,實在受罪。

她可不想自家兒子受這罪。

樓喻眉眼彎起:“娘,既然有大姐照顧我,您就不用擔心了。”

“怎麽不用擔心?”慶王妃瞪他一眼,“如今世道混亂,路上不太平,那些難民、土匪一個個如狼似虎,娘怎能不擔心?”

樓喻無奈:“有隨行府兵,他們會護我。”

“你能帶多少府兵?”慶王妃還是不放心,“最多兩百人!”

要是遇上成百上千的難民潮,府兵再厲害也抵不過啊。

“別擔心,”樓喻湊近慶王妃,眨眨眼,“兒子早就有準備。”

八月廿三,慶王世子車隊駛出城門,隨行人員有馮二筆、霍延、楊繼安、孫靜文、周滿以及二百府兵。

帶上孫靜文,是為了記錄沿途地形。

帶上楊繼安,一是為陪同孫靜文,二是樓喻看重他年紀小。

年紀小,等於示人以弱,會讓人輕易忽視,恰恰楊繼安頗有急智。

而且,在樓喻看來,楊繼安這樣的人,不適合被困在一方天地裏,他更應該出來開闊眼界。

京城之行,將是一次不錯的歷練。

車隊行了大半日,來到慶州與宜州交界。這一路上,他們都沒碰到難民。

當然碰不上了,畢竟慶州的難民都跑去慶州府,在樓喻的管控之下,已經沒有四處遊蕩的了。

但宜州有沒有難民不好說。

他們這車隊太過招眼,雖然看起來威風凜凜,但若是碰上大的難民潮抑或是小股起義軍,說不定會來一場混戰。

前方有一人站立等待,著一身玄衣,面容清秀端正,正是馮三墨。

樓喻下令停車。

馮三墨行至馬車前,“拜見殿下。”

“起來吧。”

樓喻從容下車,吩咐馮三墨:“辦好了?”

“幸不辱命。”

樓喻笑道:“那好,這些馬車就交給你了。”

他出發前,曾另派一車隊抵達宜州地界,設計一場慶王世子路遇山匪下落不明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