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唐國密議……遠東陰謀(第3/5頁)

“以臣所見,趙宋積弱之局,雖發端於宋初抑武之策,然實惡化於《澶淵之盟》。《澶淵之盟》之前,太宗時期,宋軍之強尚可西制黨項,北拒契丹,仍有收復失地,再造漢唐之心。楊、潘、曹、呼延、折、王等將門,仍然興旺不衰,不失其勇。”

“可《澶淵之盟》後,士大夫以為得計,自居斡旋之功,認為外交可安天下。君臣麻痹大意,文恬武嬉,忘戰輕武之心更是變本加厲,以致武備崩壞,將門凋零。哲宗之後,河北中原之兵,幾成烏合之眾。及至徽宗,金兵南下,宋軍百萬而不可制侵淩,遂有靖康之禍也。”

“是以,臣以為,《澶淵之盟》弊大於利,加劇大宋積貧積弱之勢,其害不淺。以財求和,雖和不平,雖平不安,雖安不久。這其中利害,不可不察也。臣修《宋史》,必要闡明其弊。”

李洛聽的連連點頭,顧群臣道:“文先生之言,鞭辟入裏,發人深省,誠如是也。”

林必舉和姚隧等之前對《澶淵之盟》持正面評價的文臣,此時也陷入思索當中。

《澶淵之盟》簽訂至今,無論朝堂還是民間,大多持肯定態度。因為雖說花錢買平安不光彩,可確實達成了議和,締造了宋遼百年和平。這百年之間,兩國極少打戰,是以白首之人不識幹戈,中原百姓久享太平。

可文天祥的話,又讓他們感覺到,似乎不是這麽一回事。

很可能,沒有《澶淵之盟》,很可能就不會發生靖康之恥。

一個人口萬萬的大國,只要有一支善戰的大軍,怎麽也不會那麽不堪吧?一兩年工夫就一敗塗地,僅剩東南半壁,靠著江河之險苟延殘喘?

只要可堪一戰,這麽多兵,拖也拖死金人了,何至於一觸即潰,兵敗如山倒,幾十萬大軍如同烏合之眾,形同虛設?

《澶淵之盟》乍一看締造了宋遼百年和平,但卻造成了軍力羸弱,加劇了文重武輕,麻痹了君臣百姓,還送出去億萬錢帛資敵,真的不值啊。

李洛總結道:“文先生之言大善,於朕心有戚戚焉。這花錢買的和平,享受不起,因為太過昂貴。花的不光是民脂民膏,還要花費軍民百姓的勇氣,骨氣,膽氣,底氣,志氣!能不昂貴麽?”

“這些看不見的,比財物更值錢。要是沒了,任憑你是萬裏大國,億萬人口,還是要被人當做犬羊!”

“《澶淵之盟》的弊端,何止是前後送出去億萬錢財?更是丟了勇氣,骨氣,膽氣,底氣,志氣!讓宋廷上下文恬武嬉,百年忘戰,空有百萬大軍卻不堪一擊!以至於西夏稱雄西北,更有靖康之難,南渡之恥。”

“趙宋如此,金國也沒有總結教訓。金國屢次送子女玉帛給蒙古,換取和平,結果軍心大壞,士氣低迷,軍民畏蒙古如虎,安能不亡?”

“朕有一言,必要記入《洪武政要》。我大唐以武力復華夏,武道赫赫不可墜也。大唐天朝,只以武道守天下,以武道制侵淩,以武道開疆土!”

“我大唐,永不以和親、納貢、賠款、割土、稱臣來換取和平。這是朕的聖旨,也是朕給後世君臣的祖訓!”

“國雖大,忘戰必危!朕寧願大唐以強亡,也不願大唐以弱滅!”

“我大唐以道治天下,武道亦為道。文貴武賤乃自毀長城的亡國之政,無道之舉,萬不可取!”

“大唐在一日,大唐將士就榮耀一日!”

文武百官心情激蕩,一起跪下山呼萬歲。尤其是武將們,個個神色激動萬分。

陛下這些震耳發聵的話,保證了大唐將士,哪怕天下太平,也不會像趙宋那樣被人嫌棄。趙宋時,就是狄青這樣戰功卓著的大將,也被朝廷瞧不起啊,真是太讓人寒心了。

陛下啊,臣等代將士們,謝陛下聖恩!

崔秀寧看著氣度威嚴、語氣鏗鏘的李洛,也不得不承認,李洛真的是個很稱職的皇帝,足以擔當的起明君二字。

這才是開國之君應有的霸氣。

……

臘月二十八,唐廷已經封印休衙。

長安已經數日大雪,八水封凍。

快要除夕了。

可因為太上皇崩逝不久,唐宮沒有大肆操辦除夕夜宴,元旦宮宴也取消了。

帝後和太子哀思太上皇,也沒有心情享受新年喜慶之樂。

就是滿朝文武,尤其是太上皇舊部,也沒有心思享樂。

大雪之中的紫禁城,更是美輪美奐。李洛和崔秀寧待在燒著旺旺銀霜炭獸爐的乾坤宮,查看財部剛進呈的賬簿。

兩人坐在殿中獸爐邊,頭碰頭的翻閱賬簿。

“今年的商稅啊,的確少了兩成多。”崔秀寧皺眉,“專賣收入,也少了一成。洪武六年的總收入,只有一億兩千萬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