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大汗快不行了(第2/6頁)

崔秀寧完全不擔心將來的糧食問題。

數數大唐如今占了幾個糧食基地就知道了。

首先,東北大糧倉在大唐手裏,移民已經越來越多。

隨著環境和水利的好轉,中原會再次成為大糧倉。

湖廣大糧倉、長江三角洲大糧倉、益州大糧倉、珠江三角洲大糧倉、華北大糧倉。

更有紅河平原、湄公河平原、恒河平原、洞薩裏湖平原……

可以說,後世著名的亞洲大糧倉,都在大唐手裏。

將來還怕沒糧食?

無非是暫時糧食緊張而已。

“母後,長安城的人越來越多了。”李征放下千裏目說道,“太陽要落山了,還有人絡繹不絕的遷入長安。”

崔秀寧點點頭,“這些人,大多是各州的商人,他們有錢,又看中長安城的商機,所以趨之若鶩,千裏迢迢的遷來。”

李征沒聽過商機這個詞,但也明白是什麽意思。

“母後,據說商人唯利是圖,雖然我大唐有商道之說,可是能遵守商道之人,想必不多。這麽多商人來長安住,京都商人太多,兒臣擔心不是好事。”

另外一個小男人越王李律卻是說道:“太子哥哥有什麽好擔心的?商人不是錢多嗎?他們有錢,父皇母後就能多收稅啊,這不是好事麽?”

李征笑著掃了李律一眼,沒有反駁。

今年以來,二弟越來越喜歡和自己爭論了。而自己越認真,二弟也越來勁兒。

所以他也學乖了。只要二弟出言唱反調,他就不爭辨,一笑而過。

崔秀寧敏銳的發現,征兒和律兒雖然年紀還小,可竟然沒有以前那麽和睦了。

雖然兩人從來不吵鬧,但已經沒有了之前的親密無間。

律兒越大,就越喜歡和征兒比較,也越羨慕征兒所擁有的。

作為長子和次子,兩個孩子都是那種比較早熟的聰明孩子。越是這樣的孩子,競爭心理就越強啊。

“國家不能沒有商人,無商不富。”崔秀寧道,“但商人多是圖利而輕德。所以,朝廷才要制定商法,推行商道,來約束他們。商人的作用是物通天下,互通有無,整合資源。害處是操縱市場,壟斷物價,造成金錢至上的風氣。”

“朝廷既要扶持商業,又要用商道和商法給他們立規矩。既要用,又要防,始終以中庸之道權衡,調濟陰陽,抓大放小。朝廷經濟之命脈,如礦業、軍工、糧食、鹽鐵、金融、醫藥等,都要國營,不可交於私人經營。”

“你們要記住,國家之本,始終是農工。農工興旺,則百業興旺。農當然是糧食、絲棉、牧漁。工呢?工就是制造,如制瓷、開礦、造船、制鹽、紡織、釀酒等業,也是像農一樣出產。這農和工,都是創造財富。”

“商就不同了。商就是買賣,販運,做的是差價,行的是貿易。所以商人本身不產出財富,只是讓各自財貨流通天下,互通有無。”

“也就是,農工是本,商貿是末。但國家固然要重視農工,卻也不能打壓商貿。因為農工和商貿,有如同陰陽兩極。若商貿孱弱,那麽農工出產就會積壓,財富就難以流通,也就無法繼續增長……”

李征和李律聽完,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尤其是李征,畢竟年長,他很快釋然說道:“兒臣明白了。要是農工不強,財貨就不多,百姓沒有多余的產出和別人交換。就算商貿繁榮,這物價也肯定很昂貴,百姓日子還是很難過。”

“可要是商貿不行,百姓的財貨就會積壓,無法和別人交換。種糧食的糧食吃不完,卻用不上瓷器。制造陶瓷的陶瓷用不完,卻吃不到糧食,百姓的日子同樣不好過。這就是陰陽不調了。所以,朝廷大政,就是要調濟陰陽,使得農工商貿並舉,相得益彰。”

崔秀寧很欣慰的摸摸李征的頭,“正是如此。皇帝和朝廷,要調濟天下陰陽,州牧要調濟一州之陰陽。陰陽乃道之本,這就是以道治天下。”

西方人不講陰陽,一味求物用之極致,一切為了享受物質便利,美其名曰高科技,結果將後世人類社會帶入不可測的境地。

在後世,環境破壞積重難返,病毒進化難以控制,貧富分化令人發指,核擴散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能夠毀滅人類多次,整個社會處於空前的焦慮之中,人類的生存危機日益嚴峻……

可換來的是什麽呢?

無非是物質豐富了,衣食住行等方面便利了。可是明明生產技術如此發達,世界上大多數人仍然在為生存掙紮,幸福指數長期低迷,成為物欲的奴隸。

這條道路,真的是最好的麽?

幸福感和便利性,究竟哪個對人類更重要?

難道就沒有一條路,是既能夠使得物質豐富的,也不會造成生存危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