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黃土高原,此時仍然有幾分姿色(第2/3頁)

光看這嫻熟至極的動作,以及拉開兩石弓並不吃力的架勢,就知道唐主善射。

但聽“嗖”的一聲破風勁響,羽箭激射而出,十幾丈外的驚鹿嗚鳴一聲,突然跳起來老高,等到落下,卻是兩腿一軟的栽倒在地。

一支羽箭赫然插在鹿脖子上。而那頭鹿,中箭之後兀自想要掙紮著爬起來,卻屢次摔倒。

“陛下神射!”大臣和侍衛們齊聲喝彩。

“哈哈哈!”李洛大笑,“來人,取回此鹿,獻給祖皇。”

說實話,這十幾丈的距離,射殺一只鹿,對於李洛來說實在是小菜一碟。百步穿楊才是真正的本事,只是李洛根本做不到。

有人說騎兵騎著奔跑的戰馬上下顛簸不可能射中目標,那純粹是無知之言。移動的目標也好,騎在奔馬上射箭也好,靠的不是瞄準,而是判斷,其實就是一種經驗。

蒙古騎兵的厲害,就是他們能根據經驗,將箭準確的射中目標。要是只靠準頭,那誰不會瞄準?

接著,武將們紛紛挽弓,都是箭無虛發。要是這個距離都射不中,那他們也就沒臉了。尤其是朝中第一神射手都烈,堪比蒙古射雕手,年過五十仍然力挽三石強弓,射出的五兩重箭,竟然將一頭兩三百斤的大野豬一箭射殺。

可是等到文官射獵,場面就尷尬了。

除了文天祥和楊漢明等少數文臣能用一石弓射獵外,大部分文臣連一石弓都拉不滿。尤其是前宋培養的士大夫官員,絕大多數都不行。

就是勉強拉開的,也很少能射中。

表現最好的,反而是之前的高麗大臣,他們的箭術,甚至不比武將差太多。

李簽、金崇信、安珦這幾個高麗門閥出身的大臣,都已經年近六十,可仍然能拉開一石的弓,射殺山羊。很顯然,他們都對射術不陌生。

除此之外,就是出身安南的陳益稷和出身日國的徐山(龜山天皇),都能挽弓射殺獵物。

而錢選、林必舉、牟巘、關漢卿、姚隧等出身中原的讀書人,卻連弓都拉不滿。

“好了,你們不要射了。”李洛怕他們丟臉,趕緊免了他們射禮。“你們年紀大了,又不習射,就算了吧。不過,你們的子侄,可不能不習射。君子六藝不通,安能成為真正的士?”

“是。臣等慚愧,必將銘記在心……”文臣們紛紛汗顏說道。

李洛繼續說:“你們都要銘記,君子習射,不僅僅是尚武,還是禮,說的是勇,直,正。也是養成堅韌之心的法門。所以,善射者心志必堅,韌性必強。這就是為何聖人主張習射的道理,習射不為射,而為德也,為魄也。”

“我大唐自從恢復射禮,鄉射在民間越來越普及,很多地方都有射術比賽。可是各地的地方文官,反而很少習射,就是賜予他們的漢劍,也嫌累贅而不願佩戴。這可不是什麽好事。”

“科舉中的射術考試,要求本就很低。可即便如此,很多人中舉之後,就再也不碰弓箭,竟是將射術完全當成了純粹的敲門磚,卻終日吟詩作賦。不出幾年,本就勉強的射術就扔到爪哇國。”

“朕不相信,這種進士的心志能有多堅韌,品格能有多高潔。不守禮,就會放松自己,德行就無所磨礪,長此以往,還能成為良吏幹臣麽?”

六藝,其實就是用來提升個人修養和素質的。六藝不通的人,要說個人修養有多高,實在令人難以相信,起碼大概率不行。

這也是為何近代西方列強的軍官,大多要學習藝術的原因,不懂藝術的軍官,很難升職。聽起來有些荒謬,但其實很有道理。

林必舉拱手道:“陛下之言,震耳發聵。眼下新科進士,的確很多人以君子六藝為敲門磚,行敷衍之事。尤其是騎,射,數這三藝,一旦考中就徹底荒廢,流於形式耳。”

李洛摸著微翹的小胡須點頭,“既知如此,那麽政事堂該當如何呢?”

林必舉道:“等回到長安,臣等就將六藝,納入吏部考成當中。六藝不通的官員,評為丁等。不過,因為我大唐建國不久,官員出身五花百門,所以不宜武斷處置。首先,這年紀上,四十以上的官員,可以免除。身體殘廢者,生病者,也不宜過多要求。”

“除此之外,地方官員祭祀當地道廟,也要行射禮。最少每年舉行一次,以為定制。”

“好。那就這麽辦吧。”李洛說道,“《周禮》雲:養國人以道,乃教之六藝。不通六藝,胡為君子。我大唐要提升國民素質,開國民之智,要成為尊道、尚武、守禮的君子之國,就要從六藝抓起。”

群臣一起拱手:“臣等謹記陛下聖訓!”

……

在黃帝陵停留一天之後,李洛下令沿著秦朝時期修建的山間直道,穿過子午嶺,進入陜北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