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1章 風雪大南遷!(第2/4頁)

“好!”忽然李簽又蹦出來奏道:“陛下,臣懇請全部用官賣糧賑濟,不動用國庫稅糧。如此一來,朝廷能減少很多損失啊!”

關漢卿覺得不妥,第一次出列發言道:“陛下,臣認為大鴻臚此言差矣。要是不用國庫,全部用官賣糧賑濟,那麽官賣糧的價格就會大漲。城中市民,就只能吃高價糧,還吃不飽。”

“大鴻臚此策,乃是把朝廷應該承擔的代價,轉移到不種糧食者頭上。不光城中市民的口糧減少,就是工匠,警士,官吏等所有人的口糧都減少了,還要吃高價糧。如此一來,他們就會對朝廷不滿。”

李簽哼了一聲,“哪裏有這麽多不滿?每個人承擔一點,大唐就能渡過難關。陛下和朝廷如此仁厚,難道關鍵時刻他們就不能吃點虧麽?為何所有代價,只要朝廷來負擔?朝廷不加稅,已經是天高地厚之恩。”

“再說,那麽多官賣糧,並不是都買去當飯吃,很多糧食,都是買去釀酒釀醋的。這部分,起碼要占兩成。不然,你以為民間那麽多酒和醋,是從哪裏來的?大不了朝廷下令,暫時禁止民間釀酒釀醋就是了。”

關漢卿道:“大鴻臚言之有理,是下官思慮不周。”他本就為人豁達,又是極有天分之人。此時不但覺得李簽言之有理,反而從李簽話中突然得到了啟發。

“陛下,適才大鴻臚所說,確是老成謀國之言。臣以為,與其讓官賣糧漲價,還不如堂而皇之的加稅!”

加稅?

此言一出,滿殿大臣都有點愕然。尤其是海東時代的元從老臣,就更是有些錯愕。

大唐從海東侯國開始,就從來沒有加過稅啊。

一直是兩成稅,一絲都沒有加過。

李洛和崔秀寧也忍不住對視一眼。兩人也從來沒有想過加稅。

卻聽關漢卿繼續道:“臣歸唐不久,卻也活了五十歲,倒也經歷過不少事。這段時日,也了解過大唐百姓之稅負。”

“說起來,兩成稅負並不算太低,可大唐沒有苛捐雜稅。大唐百姓稅負,是前宋五成,蒙元三成,日子好過的多。據說,最早光復的江南,百姓已經殷實起來,南方各州,漸有盛世之氣象。”

“這些,都是陛下恩澤萬民所致。如今,南方百姓日子越來越好過,就不能偶爾加一次稅,幫朝廷渡過難關麽?”

“如此大事,何止是陛下之事,朝廷之事?那也是天下人之事,應該各有分擔才對啊。以此讓百姓明白,國家有難,草民有責。也形成一個慣例,將來國家百姓再遇大事,偶然加稅就是理所當然。”

“國家遇大難可加稅,可國庫豐裕時,也可減稅。如此張弛有度,方是大唐之福。否則遇到大難,百姓事不關己麻木不仁,一加稅就怨聲載道,焉是好百姓?長此以往,自私自利者多,毀家紆難者鮮也。”

“同樣,國庫錢糧多的用不完,卻還年年照常征稅,這也不對,也應該偶爾減稅,讓利於民。”

“臣以為,河南江北百姓,不用加稅。但他們必須接納流民入戶,多余的房屋騰讓出來給流民暫住。這就算他們加稅了。”

“而南方百姓,則要加稅一成,幫朝廷渡過難關。如此一來,朝廷和百姓共同出力,勠力同心。既大大減輕了朝廷負擔,又由此教化了百姓,使百姓遵循相互幫助的人道大義啊。”

“朝廷可張貼告示,曉以大義說明原委。臣再令各地劇院戲班,上演曲目,宣揚賑濟流民之仁政,百姓踴躍報國之德。如此,加征一成錢糧,百姓不但沒有怨言,還能更加感念陛下和朝廷。”

關漢卿一番話酣暢淋漓,說的百官不住頷首。

這位上任不久的文藝寺卿,說的真是好啊。

陛下真是慧眼識珠,想不到這關漢卿,竟然有如此見地!難怪,能起步就是正三品文藝寺卿!

事實上,這就是江湖老油條的厲害之處。這樣的人對人心世情深有洞察,一旦做了官,往往要麽就是大賢,要麽就是大奸。

“善哉!”唐主高興的點頭,“這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如此,才能顯得我大唐政通人和,團結一心,共創盛世啊。嗯,這個稅該加,加的好!關卿之策,上!”

真是燈下黑啊。這麽好的法子,他之前硬是沒想到,似乎下意識的回避了加稅的念頭。關漢卿這個加稅的法子,很好!

崔秀寧也笑道:“關卿之言,當真震耳發聵,本宮聞之,深以為然。”

百官也紛紛附議,人人神色輕松不少。

陛下說的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大唐百姓,就該如此才對!

用這個法子,朝廷可節省大半支出,還能教化百姓,開百姓遇國難踴躍支援之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