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元軍VS十字軍?(第2/3頁)

很快,一道密旨就發到軍師閣和兵部。

特務們的注意力,也轉向了海宋和南洋群島。

……

第二日,關漢卿進宮謝恩,陛辭時獻上一篇《白雲樓賦》,說是濟南士子張養浩所寫,請陛下禦覽。

這就是舉薦了。

唐主聽說是張養浩,頓時來了興趣。他看了《白雲樓賦》,稱贊不已,遂傳旨召見張養浩。

翌日,張養浩便被任命為正七品禦前奉事,成為又一個皇帝秘書,驟為新貴,平步青雲。

唐廷雖然以科舉取士,可建國日短,科舉官員還比較稚嫩,所以薦舉制仍然存在。當然,有直接薦舉權的必須是三品以上,而且被薦舉者必須要由皇帝或宰相過目“面試”,合格者才能授官。直接向天子推薦的人,往往起步就是七品以上。

這主要是因為大唐草創未久,人才儲備仍然不足,官職空缺不少。而且很多早已成名的老牌士子,不願意和後輩一起參加科舉爭搶基層官位。

李洛這才暫時用科舉制結合薦舉制來網羅人才。

如今大唐中央到地方,需要的官員很多。可洛寧體系培養的新官員數量不足,不敷使用。

同時因為師資力量的嚴重不足,極大制約了義務教育的進度。雖說建國幾年來文盲率降低很快,可識字率仍然不到一成,其中能達到做官水平的,就更是微乎其微。

天下絕大多數的讀書人,此時還是舊體系培養的舊文人,要是不用他們,大唐王朝就難以運轉了。總不能用軍警憲特治國,搞軍政府吧?

當然,要是誰舉薦不合格的人,不但不會被錄用,還會在皇帝面前失分。於是重臣們舉薦人才都很謹慎,唯恐連累自己。

張養浩被授為禦前奉事,大感意外,卻不知道他能這麽輕易得到這個前途無量的清貴之職,完全就是靠他自己的後世名聲。

屬於簡在帝心。

……

十一月中旬,恒北的消息一個個傳回來。

陳淑楨的大軍到恒北時,也先帖木兒的大軍就已經提前退兵了。

元軍折損七八萬人,卻沒能突破關河防線一步,最後只能灰溜溜的撤回阿姆行省。

而恒北都護府,梁國,理國境內的教民造反,也被徹底鎮壓。跳出來的反抗分子,幾乎都被剿殺。

恒北都護府徹底站穩了腳跟。

十月下旬,陳淑楨率四萬唐軍渡過恒河,支援梁國和理國,抵抗再次南下的中南天竺聯軍。

天竺聯軍三十萬,和華夏聯軍十五萬,在那格浦爾決戰。

由於兇悍的唐軍的參戰,天竺聯軍大敗,死傷十幾萬,一潰千裏。華夏聯軍追殺數日,天竺聯軍僅剩數萬人逃過溫迪亞山脈,就連最強國雅達瓦國的國王,也被唐軍斬殺。

由於那格浦爾被梁國改為格浦郡,所以這場大戰史稱“格浦之戰”。

格浦之戰影響很大。格浦之戰後,梁國和理國收復了失地,鞏固了統治。而中南部的天竺貴族,則被唐軍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輕易北下,也沒有力量北下了。

而梁國和理國,也真正成為大唐的封國藩王。

而陳淑楨在大敗天竺聯軍後,又順便搶了海宋在天竺占據的海西道(奧裏薩)。那是海宋的一塊飛地,駐兵不多,連天竺人的反抗都難以平息,陳淑楨只打了一仗,就滅了海宋駐軍,收了奧裏薩。

“娘娘,中南天竺諸國,很可能會派出使者來大唐朝覲,他們害怕大唐會對他們繼續用兵。”李織匯報道。

“學生猜測,幾國的使者,應該已經出發了。”

崔秀寧問:“海宋有何最新的消息麽?”

李織只能先匯報海宋的消息:“婆羅洲的土著,開始造反了,還有呂宋的土著,也要造反。海宋派兵鎮壓,忙得焦頭爛額。”

“還有,從大食海商那裏得到的消息。”李織說起一個重要的情報,“元軍已經攻打拂菻(東羅馬),安西王阿難答包圍了什麽君士堡城,命漢軍火器兵轟擊。”

這的確是個很重要的消息。

李洛心頭一跳。元軍能打下堅固的君士坦丁堡麽?

雖說元軍有火器,但要打下君士坦丁堡,也絕非易事。

可李織接下來的一個消息,就更讓李洛有些興奮了。

“還是大食海商的提供的消息。極西之地的十字法皇(教皇),宣稱要組建十字大軍,來對付元軍西征。可能,是想救援拂菻(東羅馬)……聽大食商人的話,那十字軍似乎很強,元軍未必是對手。”

什麽?羅馬教皇終於坐不住了?要號召組建十字軍東征了?

如果真是這樣,那就有好戲看了啊。

等到李織匯報完情報出去,李洛問崔秀寧:“你覺得西歐出兵的可能性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