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6章 布武於天下,用兵於四海(第2/3頁)

惡心不?

而且這貨生命力極其頑強,幾乎不怕任何物理傷害。

戰馬在水邊飲水,一定要小心!

……

很快到了金秋十月,南征諸事準備越來越充足,陸續有兵馬調入緬州。而唐主李洛還沒有動身。

十月初二,翰林院和大唐學宮聯合上奏,五千常用簡體漢字,經過數十名學者的努力將近一年的反復研究,終於完成!

李洛大喜,立刻下令召開簡體漢字觀摩修正大會,召集在京所有文官,以及民間名士,在皇城廣場觀摩修正五千常用漢字。

古代為何普及教育難,底層百姓識字成本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繁體字識字是復雜了些。

就是後世普及教育,閱讀量很大的現代,很多人都會提筆忘字,或者寫錯字,這還是簡化字呢。

何況古代教育普及很低,閱讀量很少的百姓,寫的還是繁體字呢?

這極大的阻礙了教育的普及。在後世的寶島和東方之珠,雖然人均收入很高,可因為用繁體,文盲率竟然高過後起的大陸。寶島當局只能靠降低統計門檻(文盲識字標準低,管認不管寫),來降低文盲率找回面子。

十天後,五千簡化漢字全部張貼出來,個個一尺見方,還配有繁體字印證。

現場還設置了建議箱一百個,筆墨紙硯一百份,便於觀摩者提出修改意見。

整個江陵城都轟動了。

這可是從未有過過的大事!

就是很多沒有出仕的民間學者,聽到消息也紛紛趕來,很多都是年老體衰的老人,卻拖著病軀才參加。

參加觀摩修正大會的官員和學者士子,高大上萬人!其中不少還是聞訊從襄陽,鄂州等地趕過來的。

整整三天之後,觀摩修正大會才宣告結束,共收集意見一千多份。

這使得,唐廷簡體漢字運動,已經有了很大的民間參與度。

李洛和崔秀寧召集大臣,逐條分析修正意見,所有人都非常認真仔細,唯恐漏掉了重要意見。

這些意見,其中很多是有見地的,也提出了更好的簡化方案。也有很多屬於沒有價值的建議。

君臣一群人在翰林院忙活了兩天,一個字一個字的通過,才綜合了各種建議,最後定稿。

李洛和崔秀寧有些高興的發現,高達七成有余的簡體漢字,與後世一樣!

剩下的兩成多漢字,比後世更科學,更合理。

可以說,在李洛和崔秀寧的指導下,這是比後世更加成功的漢字簡化方案。

比如愛字,繁體字有心,後世簡化後沒了心,這顯然不太合理。唐版保留了心,取消了采字頭,變成一個寶蓋頭,加一個心,一個友。

比如華字,繁體字華形體不夠優美,而且不符合原意,唐版的保留了草字頭,草字頭下一個豐字,但豐的一豎,上面不出頭,更美觀。

比如臺,後世簡化為台,不但不美,而且不復合原意。唐版簡化為土加口,像是吉。

如此種種,總體而言,比後世更合理。很多字,明明簡化很多,可卻能讓人猜出來是什麽字。而且,五千簡化字,最復雜的都不超過十五畫。

李洛覺得比較滿意,接下來就是正式下詔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華夏教化之基,漢字也。漢字之大,吞吐宇宙,漢字之美,天道之紋。天地玄機,俱在其中。自羲皇創字,而百鬼夜苦也,以有漢字之神幽,而又華夏之大觀也……”

“然,自古無不變之天機,漢字遂承古而變今,既一脈相承,不變其宗,不改其質,又簡而化之,易而學之,此乃大道至簡也……”

“……簡化漢字五千為常用。自明年正月起,凡文書公告,朝廷詔命公牘,學堂教學,科舉,出版等事,一體用簡化漢字。而民間書信、對聯、碑文等可繁可簡,聽其自便矣……欽此!”

大詔用傳國玉璽蓋印頒發天下,以示鄭重。

這就是後世影響深遠的《簡體字詔》!

隨即,李洛下令大唐學宮,組織編寫《洪武字典》,收錄簡體字,刊印頒布天下。

又令工部制作簡化字模活字雕版,印刷經史子集的簡化版本。並下詔,民間用簡化字雕版。

計劃兩年之內,印刷簡體版經史子集三千套,刊行天下!包括從瀛州帶回來的中原失傳典籍,也在簡體刊印之列。

再下詔,民間書商印書賣書,用簡體字者,免稅三年!

當然,李洛也表示出對繁體字的尊重。皇帝下令,今後凡登基大詔、太子皇後冊封大詔、和戰大詔等重要詔書,必須要以繁體文為主,簡體版為輔,兩個版本下達。

宮殿廟宇等建築匾額,也以繁文題寫,不許用簡體字。

轟轟烈烈的簡體字運動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