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就是李洛……也不行!(第2/3頁)

門閥子弟就算沒落數百年,絕大多數後裔不再讀兵書,可讀兵書的概率,仍然比一般士子高的多。

中國古代有個很奇怪的現象。由於受教育的層次不同,讀書人往往比純粹的武將更有戰略眼光。而武將因為大多數讀書見識不足,格局有限,往往只懂得戰術運用和訓練實務,戰略眼光卻是短板。

這是文人輕視武將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當然不是什麽好事,也是李洛致力於解決的。唐軍將領,不但要精通戰術,也要熟悉戰略分析。

李洛有心考教一番,試試這個關中士子到底有多少才能。

“如今,朕親率大軍進入關中,可長安未復,元軍主力猶存。依你之見,此戰該當如何?”

韋素想了想,很小心的回答:“既然陛下考教,草民就鬥膽班門弄斧。如今,陛下攜漢中大勝以入關中,虎視長安,威加三秦,數百萬漢家百姓猶如久旱逢甘霖,莫不喜極而泣。”

“然,元廷平章哈赤牙哥,仍有精兵強將在手,關中鐵騎數以萬計。而河東元軍,隨時都可能南渡黃河,入援關中。”

“是以,每拖延一日,戰局就不利於大唐。大唐宜速戰速決,斷元軍援軍之望。而元軍宜拖延遲戰,等河東元軍馳援合流。”

李洛有些滿意了。沒錯,這個韋素,算是說到點子上了,這也是唐軍將領的共識。

唐軍宜速戰,元軍宜遲戰。

韋素繼續說道:“陛下大營,北枕渭水河,西靠上林苑,東臨渼陂湖。周圍數十裏內,八水環繞。此地形,有利於大唐,而不利於元軍騎兵。”

“可正因為如此,所以元軍不敢決戰,等待河東元軍或河南援軍。”

“是以,為了促使元軍速戰,草民鬥膽猜測,陛下一定會離開此地,北上渡過渭水,到鹹陽,那裏一馬平川,非常利於騎兵縱橫,如此元軍才會決戰。”

李洛點頭笑道:“韋君果然知兵。不錯,朕已經決定,北渡渭水,直驅鹹陽,那裏有元廷大型牧場,養馬數萬匹,元軍不可能放棄。”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李洛已經接到情報,元軍騎兵並沒有守衛奉元(長安)。因為八水繞長安,實在不利於騎兵發揮,所以元軍幹脆讓步兵守城,騎兵則是遊動在百裏之內。

就算唐軍攻打長安,元軍騎兵也絕對不會傻乎乎的跑到八水環繞的長安決戰。

可以說,唐軍一日不離開這個河流密布的區域,元軍就不會主動出擊。

而元軍主力是騎兵,行動快速。是否決戰的主動權,掌握在他們手裏。要是他們不決戰,唐軍根本無法消滅他們。

這就是步兵的悲哀了。

當然,李洛也帶了三萬騎兵。可這三萬騎兵都是馬戰類型的騎兵,騎射技術比不上蒙古騎兵。就算李洛把三萬騎兵放出去,也無法逼迫元軍決戰。

唯一的辦法,就是放棄有利地形,故意到有利於元軍的地形,才能讓元軍主動出擊。

韋素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做官打仗的書生,能想到這些,已經難能可貴,是個可用之才。

“韋君可有意出仕大唐?”李洛捋著唇邊微翹的胡須笑道。自從留了這漂亮的小胡子,他就有了這個習慣動作。

原因嘛,只有皇後崔秀寧知道。崔秀寧說,他是和《貞觀之治》中馬躍飾演的李世民學的動作。

韋素心中一喜,立刻毫不猶豫的跪下,“草民願意出仕大唐,殫精竭慮,報效大唐!”

“好。”李洛站起來,“韋卿平身。”他背著手踱了幾步,“朕就暫任命你為禦前奉事行走,食七品祿。”

禦前奉事行走不定員,是對應武職禦前三等侍衛的文職,其實就是皇帝秘書班子的成員。李洛的禦前秘書班子,分為禦前參事行走,禦前錄事行走,禦前奉事行走。

和另一個秘書班子錄事司不同。錄事司屬於朝廷秘書班子兼皇帝個人秘書班子,除了替皇帝服務,還要為朝廷各部服務。

而禦前三行走,則完全是皇帝個人的秘書班子。禦前三行走雖然也是正兒八經的朝廷命官,卻不管朝廷的事,只為皇帝一個人服務。

以韋素的才能和見識,就是五品的禦前參事也做得。可他初來乍到,不宜一下子提拔到禦前參事,禦前奉事已經算是幸進了。

韋素不知道唐廷官制。但顧名思義,他也知道禦前奉事的分量。

前一刻還是一介寒士,現在就是一個七品官位的帽子砸下來,韋素要是不高興,那怎麽可能?

有了俸祿,家中貧寒的妻女,就再也不用受苦了,不用再受到鄉村保長的欺辱了。他韋素堂堂大丈夫,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出仕做官,一展自己的抱負了。

“謝陛下隆恩!臣韋素,拜見吾皇!陛下不以臣卑鄙無知,簡拔臣於寸功未立之時,臣縱肝腦塗地,亦不足以報君恩於萬一……”韋素感激萬分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