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大唐《賜姓詔》……稱臣納貢?(第2/4頁)

不高興的,是極少數原本有姓的人,這些不是華族後裔,就是武士後裔。但是在蒙元的統治下,幸存的他們早就成了破落戶,甚至很多之前淪為奴隸。

現在,就算他們不滿,那也無用。

同時,李洛下令蠲免今年賦稅,賑濟災民,恢復生產,頓時進一步贏得了民心。在百姓心中,和蒙元貴族一比,大唐皇帝簡直是聖人。

此時的日國底層百姓還沒有太多的民族意識,誰對他們好,他們就認誰。至於神國雲雲,天皇雲雲,那是什麽,能吃麽?再說,神國早就亡了,天皇也早沒了。就是當初無處不在的神社,也都沒了。

被改為夏東縣的薩摩國,之前的守護府早就變成了縣衙。蒙元縣令和達魯花赤被鎮壓後,又換上了唐國來的官員。

縣令是唐國來的鄉正,縣尉(縣警都尉)也是唐國調來的警官。只有縣丞和主簿,是日人。新任命的鄉正村正,也都是日人。

當然,他們已經不是日人了,統統改成漢人族群,隸屬於華夏族。

夏東縣的縣丞原來叫原田利仁,本是華族出身,後來成為蒙古貴族的奴隸,吃了幾年苦頭。因為精通漢學,被選拔為縣丞。

《賜姓詔》下達後,原田利仁選擇了劉姓,因為他祖上劉阿知,是漢獻帝的玄孫。不光是他,很多華族大姓,都是漢獻帝的後裔,這個他們自己都是清楚的。

大部分華族,祖上都來自中原,這根本不是秘密。

現在改回劉姓,認祖歸宗,劉利仁反而更高興。

劉利仁剛從外面主持賑濟回到官衙,就被縣吏請到縣令官房。

“縣令官人。”劉利仁對縣令陸卷益行禮道,“不知召下官何事。”

他的漢話非常流利,而且帶著中原口音。

陸卷益指著案前的坐墊,“縣丞官人坐罷。本官就是問問,這某某信徒還俗之案,到底怎麽回事。”

陸卷益是洪武元年的進士,考中之後授了九品鄉正。做鄉正數月,就被選拔為隨軍吏員,輕輕松松當了七品縣令。

劉利仁正坐下來說道:“稟縣令官人,韃子在時,本縣新修的某某寺強制百姓皈依,還強搶很多民女入廟,簡直罪大惡極。”

“王師到後,雖然將色目廟主正法,可是,很多被強迫皈依的人,受某某蠱惑已深,竟仍然堅持信奉。下官就燒毀某某經,強令他們改信,誰知他們趁下官不備,竟然舉火自焚,燒死了十三人!”

陸卷益神色不愉地說道:“這些人當真愚昧,被強制皈依五年,竟然如此冥頑不靈!”

劉利仁苦笑道:“此事重大,肯定是要上報的。縣令官人就說是下官失職,以至於多人自焚而死……”

陸卷益擺擺手,“你不了解聖上,聖上怎會怪罪?再說本官還不至於把責任推給你。本官剛得到消息,臨近的鑒真縣,也發生了自焚之事。此事,絕對不是一例兩例,聖上不會因為此事罷黜我等。”

“只有一件,華夏族絕不能信仰某某,碰都不能碰!要是還有敢皈依的,一律以違抗王法論處。”

劉利仁明白了,聖上一定非常忌憚百姓皈依某某,沒有絲毫容忍。也是,就某某那做派,的確不能容忍。

“縣令官人,聖上有大功於百姓,各地都在傳頌陛下聖人降世,是不是該上尊號?”劉利仁忽然說道。

上尊號?陸卷益一愣,立刻心動起來。對啊,自己怎麽就沒想到?真是燈下黑啊。

二月初八,秦信(少貳信資)和一批文官聯合上奏,請給大唐天子上尊號“大仁至聖皇帝”。

跟隨李洛征日的將領都懵了。什麽,還能上尊號?這不怪他們,他們都是武將,大多數出身寒微,不懂這個操作啊。

那麽,唐國文臣文天祥和鄭思肖等人,為何有沒有給李洛上尊號呢?

很簡單,文氏和鄭氏等人都比較矜持,沒來得及主動給李洛上尊號,竟然讓新歸唐的秦信等人拔了頭籌。

秦信等人力請,說是民意如此。醒悟過來的唐軍將領們也跟著力請,於是李洛推辭之後,只能“無奈”的接受。

於是,李洛就成了“大仁至聖皇帝”。

可是這位大仁至聖皇帝,聽到關於自焚的奏報後,卻“一點都不仁”。

皇帝下令,禁絕信仰皈依某某,欲自焚者,悉聽尊便!

天道,才是該信奉的,大唐以道家為國教。不信道家卻信某某,就是違抗王命。

接著,皇帝下詔修建五大道廟,任命道官。又下詔開辦鄉村學堂,采用大唐統一教材,一如唐制。

二月初十,李洛命張斂率軍萬人渡海到四國島,收復四國,推行和九州島一樣的政策,收得人口三十二萬余。

二十五,李洛下詔將四國島改為東海郡,設置六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