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東方有佳人,風姿依舊在(第3/4頁)

軍事政治經濟全部上了軌道,李洛這才能放心東歸。

他將守衛劍門關一年的唐軍調回,換上新的的兵馬。而之前一直坐鎮劍門關的特務李益,被任命為益州丞,協助楊漢明治理益州。

苗兵和淩霄城長寧軍也全部改編為唐軍。李洛任命淩霄城守易士英為益州司馬使,授予大武士,都督軍銜,封一等伯。

州司馬使為正三品,位同州牧。是兵部在各州的派出機構,受兵部節制,主管一州兵員招募和退役撫恤,以及軍中人事等職權,屬於軍政衙門。

駐軍五品以下武官(不含五品)調動升降,皆由州司馬衙門負責,職權不可謂不重。李洛把這個官位給了易士英,當然是對易士英堅守淩霄城的酬功。

因為益州駐軍離江南太遠,李洛為了管束軍紀,還設立了州一級的憲兵機構:司憲局。

司憲局主官是司憲參將,為四品武官,是朝廷司憲署下屬衙門,業務上只對司憲署管轄,但人事上被兵部管轄。負責一州駐軍和警士的軍紀軍法,同時也要負責肅反和治安。

因為警士缺乏,李洛還從軍中選出一些識字的士卒,擔任各級官衙的警士。

於是益州警士堂也有了。警士堂的官長,全部由傷殘退役的武官擔任。

法士堂和檢士堂,當然也全部成立。

李洛也沒忘記成立村學,鄉學,縣學三級學堂。每百戶設立村學,教師一人。每千戶設立鄉學,升級入學,教師兩人。

搜刮一切民間識字之人,凡是能識字一千並會算術者,就能擇優教授村學,授予村學教師,每季三塊銀元。

粗通經史而會算術者,擇優為鄉學教師,每季四塊銀元。

至於縣學,那就更是升級考試了。縣學設立教諭四人,已經是九品官吏。必須是正兒八經的文士,才能擔任。

但因為高級師資太缺乏,郡學就難以設立了。李洛只能設立了益州學院,以蜀中名士擔任教授,作為益州最高學府。

與宋朝官學相比,唐國官學的特點有很多。

一是普及到鄉村;而是體系嚴密,目標明確。如村學兩年,目標通識百家姓,會加減法;三是村學階段,不管男女,最遲七歲強制性入學。四是統一教材。

唐國所用的教材,是海東時代李洛和崔秀寧親自編寫的。從鄉學開始,就加入了華夏地理,格物學,簡單數學,華夏通史等課程。

而且鄉學階段,還要由駐軍教授騎馬射箭(軍訓)。

由於缺乏適合唐國教材的師資,現在雖然有了新教材,卻只能說搭起了架子。教學質量可想而知。沒有幾年時間沉澱,很難出效果。

李洛還煞費苦心的搞出漢字版的“拼音”,作為啟蒙教材。比如a,用ア代替,既簡潔使用,又摒棄了拉丁字母。

最後,李洛又留下了三萬老兵。除了虎古的一萬騎兵,還有一萬火器兵,一萬長槍兵,鎮守益州。

加上新兵和之前的苗兵,長寧軍,益州唐軍高達十五六萬。暗中還留下了一批特務監視軍隊,官衙,會社組織。

特察局經過幾年的發展,已經擁有一千多專業特工,以及數量更多的外線。除了前五批是崔秀寧親自培訓的外,其他的新特務都是特情軍官學堂畢業的。

這些人遍布整個後世東亞,雖然還沒做到無孔不入,但完全做到了監控天下。已經沒有多少事能瞞得過特察局的耳目了。

只要有人反叛投敵,很快就能特察局查獲,從而第一時間被鎮壓。

更可怕的是,崔秀寧設計的是內部監察和外部監察相結合的辦法,來監督特務機構。警、憲、特相互交叉監視,明暗結合。而且,特務和特務之間也相互監督。

加上骨幹特務本身經過嚴格篩選,家人又被重點關照,要想背叛也很難。

四月下旬,李洛出夔門,過白帝,經歸州進入湖廣。

梁國頓時如臨大敵。

李洛哪裏會管蕭隱怎麽想?他直接派一支艦隊運送五千兵馬入漢水,過襄陽,去替換守衛武關的劉衛泰。

劉衛泰堅守武關一年多,也該換他回來了。

唐軍的舉動,頓時讓駐守襄陽的梁軍大為緊張。當然,守城大將的緊張,完全是裝出來的。

他本來就是唐國大特務嘛。

得知唐軍並無過分舉動,江陵的蕭隱才松了口氣。

接著蕭隱就臉色慘淡的對群臣說道:“唐主何其霸淩,欺我大梁甚也!大軍出入長江,威加漢水,朕竟無可奈何啊!”

……

五月初,在外大半年的李洛,終於回到臨安。

崔秀寧和政事堂相臣林必舉,再次率領文武百官親迎。

這次凱旋大禮比上次更加隆重,還鳴放了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