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那個男人,他來了(第2/4頁)

江西,真是王霸之地啊,後世低估了。

不過,因為元軍,吳軍,紅巾軍幾十萬人大戰半年,打的一片焦土,導致很多百姓為躲避戰亂兵災,拋家舍業當起了流民,大量良田荒蕪,今年的秋糧農時也趕不上了。

崔秀寧根據特察局的情報,估算江西行省會有幾百萬人餓肚子,並且起碼要持續到明年夏收。

這意味著,李洛倘若要吞掉大半個江西,就必須拿出上千萬石糧食用來賑濟,除非他眼睜睜看著大量百姓餓死。

為何歷史上一到打仗,就人口銳減?主要就是戰爭引起的饑荒和瘟疫,真正死於鋒鏑的,遠沒有餓死的多。

人口是第一資源,李洛當然不會幹要糧不要人的蠢事。所以,拿下江西就必須賑濟百姓。乾隆七年蘇北災荒,那個叫弘歷的虛偽男人,一次性拿出八百萬賑災,難道李洛連他都不如麽?

可是唐國所有的糧食儲備,也才一千五百萬。又要賑濟江浙,又要賑濟江西,還要負擔軍糧馬糧,怎麽也沒辦法撐到明年夏收啊。

不怕。

不是有狗大戶麽?

吃他。

幾百萬石,還是能挖出來的。

江西的人口和資源固然讓李洛高興,而黃華留下的東西,同樣讓這個男人高興。

糧食沒有,被吃光了。金銀也沒多少,都用來招兵買馬了。可是黃銅,卻多達上百萬斤!

要知道,江西可是產銅重地,早在商朝就開始產銅了,瑞昌銅礦後世發現的商朝銅礦遺址,甚至使用了木滑車機械設備用來采銅。

銅,正是唐國目前最缺的金屬啊。

海東後世雖然有銅,但發現的也不多,而且是深礦,鬼知道在哪裏。崔秀寧好不容易找到一座小銅礦,采了不到三十萬斤,就告罄了。

江浙也有銅礦,尤其是池州路的銅陵縣,自古盛產黃銅。可因為開發太早,又大量開采,舊礦已盡。後世的大銅礦,還是後來新發現的。

現在要去銅陵縣采銅,需要很多時間才能找到新礦,緩不濟急。

黃華留下的這批銅,都是現成的,本來是用來鑄造吳國銅錢的,都不用再煉,可算解決了唐國對銅的需求。

除此之外,還有三萬多名各色工匠,被黃華從環鄱陽湖技術帶抓到洪都城,利用洪都城面積大的優勢,建立了很多軍器作坊。

為何黃華義軍著甲率這麽高?裝備也精良?就是因為俘虜了三萬多名工匠。

要知道,就算海東和江浙,加起來也沒有這麽多能工巧匠啊。南方良匠,近半都在環鄱陽湖,那裏根本就是元廷設在南方的匠造區,元廷還專門設立機構管理這個匠區,派兵看守。

黃華起兵後,在陳讓的建議下打敗了鄱陽湖匠造區的守軍,以解救的名義將三萬多工匠全部抓到洪都城,集中看管,讓他們制造東西,號為匠營。

陳讓遞交的冊簿,就有匠營的資料。李洛看到,其中光鐵匠就有數千人之多。

除此之外,還有甲匠,瓷工,弓匠,紙匠,船匠,藥師,玉匠,火藥匠,木匠,銅匠,漆匠,皮匠等等數十種,種類非常繁多。大到造船建屋,小到造鎖造筆,應有盡有。

而且,都是在元廷工部登記錄名的良匠!

元廷對匠人管理很嚴,入主中原後,將所有的金宋官匠和民間巧匠全部列為匠戶,開匠籍之先河,限制他們的自由,壓榨他們的勞動成果。史書記載,元滅宋,搜括簽發匠人十萬戶!

史書記載元代工匠:“每日絕早入局,夜幕方散。衣食不給,以至賣兒鬻女。”

不但如此,還飽受官吏欺壓:“巧立名目,捕風捉影,蠶食匠戶。”

倘若舍得給錢,那也就罷了。

然而元廷……並不。

給錢,你們想多了。

就是工匠本人每月支米三鬥,成年家屬二鬥半,孩子一鬥半。

再就是半斤鹽。

然後……然後就沒有了啊,大元給你們每月幾鬥米,還不謝恩麽?

後世說元朝重視工匠的,不是沒腦子,就是沒心腸。

元朝重視的是工匠的勞動成果,不是工匠本身。工匠在大元眼中是什麽?就是奴才,工奴罷了。就如同他們重視牛羊,不是愛牛羊,而是因為牛羊的肉啊。

自此我大元發明了匠戶,將匠戶嚴格管控起來,乖乖不得了,中原的技術水平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還用想麽?你是工奴,你願意好好鉆研技術,發明創造,為把你當奴才的主子貢獻聰明才智?

那不是有病麽?有幾個人會這麽幹?

技術不倒退,沒有天理。

現在這批良匠歸了唐國,那就不一樣了。

“君上,完哲都打算滅了黃華後,將幾萬匠人奪回來。可見,元廷對這批匠人還是很在意的。”陳讓笑著說道,“有這批匠人在,我唐就如虎添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