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民心歸唐……緊急軍情!(第2/3頁)

又有士子詩雲:

“鳳凰山下故宮開,錢塘江中魚龍來。武穆顯靈風波日,範蠡待命越王台。山外青山樓還在,不見西子舞徘徊。唐公既有天下志,勸君莫惜王佐才。”

江浙士子,因為文天祥的關系,也因為懂得華夷之辯,是最先擁護唐軍的群體。如今不但江浙,就是江西福建等地的士人,也有很多人趕赴江浙,面見文天祥,求見唐公李洛。

一時士人入江浙,如過江之鯽,竟成士林佳話。

江浙人心歸唐,除了恢復漢家的李唐旗號,以及為民做主的政策外,特察局在民間的宣傳也起了不少作用。

李洛暫時沒有時間接見拜訪的士子,但他高興之余,欣然下令恢復科舉,明年春天開考。當然,為了穩固人心,他並沒有改革科舉內容。

海東那一套,眼下就拿到中原來施行,那是自找麻煩。這樣的蠢事,李洛當然不會幹。

李洛還沒有大規模錄用江浙士子,因為眼下統治江浙的不是唐廷,而是大都督幕府。唐廷仍然在海東。軍管時期,暫時也不需要那麽多士人。

……

六月六日,李洛已經收到所有清鄉完畢的報告,而且鄉村官吏,也全部選拔任命。

整個江浙,鎮壓了三百多家頑固不化的豪強巨族,解放被控制的人口四百余萬,收繳糧食六百余萬石,金銀折合七千余萬兩。以及一千二百萬畝田地。

至於物資,難以計算!

等於說幾百家豪族的多年積累,全部便宜了唐國。

但是,李洛看到數字,並沒有多少欣喜。

“金銀太多了,折合白銀七千多萬兩。”李洛神色古怪的對崔秀寧說道。

江浙是最富庶之地,人口最密集,金銀存量也最多,這七千多萬兩,估計要占天下三成金銀存量。

七千萬兩,這個數字,和李自成拷虐明朝北京貴族官神得到的數字一樣。

可是李自成得到了七千萬兩白銀,結果怎麽樣?軍隊缺糧嚴重,很多時候餓著肚子和清兵打仗。

亂世之中,金銀的用處,往往比不上野菜。

崔秀寧也對這些金銀麻木了。

“糧食只有六百多萬,看來豪紳們把糧食都賣了。”崔秀寧道,“江浙的大米,一石已經漲到二兩,福建漲到了三兩半,江西行省更是漲到了四兩……南風數省只打了半年仗,糧價就翻了好幾倍。”

“預計明年上半年最嚴重,南方估計有三千萬以上的人缺糧。還有,別指望交州和象州(安南和占婆)的糧食,他們現在都自顧不暇。”

李洛道:“加上這六百多萬,現在我們有一千六百萬石儲備,就是今年再拿下江西和福建,賑災也夠用了。”

崔秀寧道:“我們的重視度排名是,人口資源,糧食資源,金銀。人口資源最寶貴,因為一旦大量消耗,我們就是得到天下,也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復元氣。為了人口,我們一定要舍得糧食。”

李洛很認同崔秀寧的話,他最害怕的是,戰爭無法在幾年內結束,結果像漢末三國那樣,六千萬人口打的不到一千萬人口。

元廷戶部納稅人口數字是六千萬左右。但根據估算,此時的真實人口數量,應該有一億。

比如江浙行省,官方統計的納稅人口數字只有九百多萬。可最新的統計數據,諸色人口是一千四百六十萬人(包括接受賑濟的流民),比官方納稅人口數字多出五百多萬。

李洛翻閱了最新的匯報,心裏估摸這數據,眉毛漸漸皺起,“秋糧最少會減少一半以上。而真實人口又比我們預計的多兩百多萬,所以今年江浙糧食缺口,最少六百萬!”

之前林必舉估算的是缺口最少四百多萬石,那是少估算了真實人口。現在真實人口數字終於出來了,那麽李洛的數字才是對的。

“而且,這六百萬石糧食,還只是今年的賑濟糧食!明年春稻五月底才成熟,也就是說,我們明天還要提供小半年糧食,這又是六百萬!”

“一年之內,光是江浙,就需要一千多萬石糧食賑濟。但既然江浙現在是我們的地盤,我們就不能讓人餓死。”

崔秀寧沉吟著說道:“我們能不能主動出擊,不在江南打仗,而是將戰場推到江南之外?那樣秋糧就不會減產太多。”

李洛站起來,來回走動:“不行,主動出擊,會讓我們的後勤線拉遠很多,很容易被元軍騎兵騷擾。第二,我們的機動力,比不上忽都帖木兒和完哲都的鐵騎,主動出擊會被拖死。第三,新兵剛剛開始訓練,我們兵力不足。以寡敵眾,還主動出擊,機動性還不如敵人,這仗風險太大。”

“最穩妥的,就是以逸待勞,讓元軍主動來打到我們,我們才好利用地利人和,縮短後勤路線,減小機動力對戰爭的影響。當然,這樣一來,對江浙的生產破壞是無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