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有此利器,我唐如虎添翼!(第2/4頁)

這一對粉妝玉琢的兒女出來,不但唐國的軍心民心更加穩固,攝政夫人的威望也更加增長。

原本慫恿外戚崔氏兄弟勸諫唐君納妾的官員,立刻偃旗息鼓了。起碼在這個時候,他們不敢再替李洛著急納妾。

雖然剛剛生產不久,還是龍鳳胎,但崔秀寧的恢復很快,短短幾天便精神抖擻,雷厲風行,顯然體質遠超一般女子。

此時,崔秀寧正在聽林必舉奏事,她看上去容光煥發,面帶微笑,顯然心情很不錯。

也難怪,換了任何一個上位者,聽到林必舉的匯報,只怕心情都壞不了。

“……截止最後一批運輸船回來,統計數月所獲,共計收獲黃金二十七萬四千余兩,白銀五百八十二萬余兩,共折銀八百五十萬兩……”

“……占婆國得糧二百萬石,安南長安倉得糧二百萬石,君上分糧二百多萬石,購買元軍之糧四百萬石。共計得糧一千零二十萬石……”

“……其他諸如香料、象牙、犀角、牛皮、珠寶等物難以估算,大概折銀三到五百萬兩……而牛馬,大象等牲口,也折銀上百萬兩。”

“還有占婆安南男女青壯七萬多口,男子用來做苦力,替軍田代耕。女子可以配給軍士為妻。”

隨著林必舉報出最後的統計數據,崔秀寧固然心中歡喜,滿殿文武大臣,也都是喜氣洋洋。

就是新加入唐國,已經被任命為旅帥的女真將領石抹懷德和黨項將領李憶,都露出喜色。只有契丹將領耶律忠節,神色比較寡淡。

眾人都想,君上在明面攻打安南,夫人在暗地攻打占婆,這一明一暗相互配合,幾個月下去竟然撈了這麽多錢糧,真是天大的橫財啊。

由於唐國完全靠打仗賺錢發跡,所以唐國官員的思維和宋朝官員完全不同。打仗開源幾乎成了唐國官員的共識。就算秀才出身的文官,如今也認為這對外戰爭要是利用的好,不但不會燒錢,還會賺錢。

要是不打仗,光靠唐國自身的稅收,就是十年八年,也難以攢下起兵奪天下的錢糧啊。

林必舉最後說道:“所有錢糧,全部登記造冊。新修建的洛寧倉全部裝滿都放不下一千萬石糧食,微臣只好下令再修煉兩個大糧倉。”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林必舉作為政務上卿,底氣也足了很多。

要知道,每年江浙運往大都的漕糧,也不過一千多萬石啊。唐國這次得到的糧食,快趕上大都一年的漕糧了。

“好。錢糧的事就先說到這裏。鄭和,水師的斬獲也說說吧。”崔秀寧對遠洋艦隊司令官鄭和說道。

所有情況,她當然早就知道。之所以讓鄭和說,其實不是給她聽,而是給滿朝官員聽。算是公報程序。

鄭和出列道:“啟稟夫人,戰船共繳獲四百三十多艘,運輸船八百多艘,其中大半是朱清張瑄的海運漕糧船。小半是占婆和安南商船。如今,我唐擁有大小船只兩千四百余艘。可一次運載十幾萬大軍加十幾萬大軍一年的補給。”

文武官員們早就心中有數,並沒有太多驚訝。可石抹懷德和李憶,卻對唐國的水師之強暗暗咋舌,同時露出喜色。

就算元廷征日前,水師沒有大損時,也沒有這麽多船啊。

而契丹將領耶律忠節,雖然驚訝,卻並無喜悅之色。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表情一絲不落的全部被崔秀寧收入眼中。

看來,耶律忠節來海東一個月,仍然沒有真心歸順。特務們回報他並無不軌言行,估計只是他不敢而已。

散朝之後,百官離開,崔秀寧卻留下文天祥,專門探討一下三個降將之事。

“文先生請坐吧。先生覺得,這三個降將如何?”崔秀寧問道,一邊讓石珊瑚給文天祥端來一杯酸梅湯解暑。

因為尊重文天祥,唐國上下包括李洛夫婦,對文天祥從來都是稱先生而不名,連官職都不叫。

文天祥說道:“稟奏夫人,黨項軍李憶所部四千二百余人,來海東兩月,看起來應該是誠心歸順了,並無作亂苗頭。”

“黨項軍李憶是西夏宗室,連他的姓氏,都是大唐所賜。而西夏李氏也曾是大唐定難軍節度使。與大唐多少有點淵源。而且黨項軍對蒙元並未好感,加上已無出路,誠心歸順理所當然。”

“女真軍嘛……太公出面後,石抹懷德就認了這個舅舅,六千女真軍立刻毫不猶豫表態效忠,比起黨項軍,更加可靠。石抹懷德還送了公子一塊玉佩,太公讓公子叫他表伯,他也很是高興。”

“就是契丹軍有點麻煩。蕭北雖然是契丹人,但耶律忠節卻並不買賬。契丹人在大唐時,就多次反叛,還隨安祿山造反。不過,耶律忠節目前也算安靜,但並無黨項軍可靠,更別說女真軍了。按說,他受蒙古將領排擠,不為元廷信任,不該如此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