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唐國新政……中堂調兵(第2/4頁)

這道令旨重重敲打了文官,說白了就是,你們別嗶嗶,你們懂什麽,老老實實聽命就是。要是再動不動進諫勸阻,那到底算不算公心,就是我說了算。

林必舉等文官看到李洛的令旨,無不出了一身冷汗。他們原本以為,君侯和夫人都是很好說話的人,應該會察納雅言,是仁宗一般的君主,想不到並不是那麽好說話啊。

但是,李洛和崔秀寧都沒有想過撤掉林必舉。林必舉不過是以宋朝名相標榜,在這個時代,並無不妥之處,只是跟不上兩人的思維罷了。

這兩年,林必舉兢兢業業做了很多事,也是能幹的,基本上把政事管理的井井有條。只要他以後不要保守,還是能用的。

所以,在經過李洛的嚴辭敲打後,崔秀寧又派人給林家送了十斤魚翅,以示安撫。

如此一來,新政就轟轟烈烈開始了。

除了增加女科考試,官吏一體,設立鄉村公所外,新政出台的東西越來越多。

四月十八日,崔秀寧下詔設立三級學堂,取代宋朝的私塾和書院。並規定,每個村設立村學堂一所,凡是五歲以上十歲以下的孩童,無論男女,必須進學。

村學堂暫設教師一人,學制五年,主要教授百家姓,千字文,農歷,以及還未編寫的《華夏簡史》,《華夏地理》,《算術》。

每鄉設立鄉學堂一所,學制三年。淺學經史子集和六藝。六藝中的數,騎,射為必學。考試不及格的,不予畢業。

各縣設立縣學堂一所。考試入學,學制三年,教授經史子集和六藝,騎射由軍士教授。畢業成績優秀的,授予秀才功名。

秀才可以參加科舉,參加武官考試。通過科舉的,授予文士;通過武官考試的,授予華夏武士。另外規定,軍中具有銳士以上軍銜的,也授予華夏武士稱號。

無論文士還是華夏武士,統稱為“士”。

士,就是唐國的統治中堅。但士也要繳納賦稅。

四月下旬,又出台一項不算新的新政內容:建立道廟。

始祖廟祭祀炎黃,老君廟祭祀老君。文廟祭祀孔子和孟子,武廟祭祀關羽和嶽飛。合稱道家四廟,屬於官廟。四廟之中,始祖廟為首。

這本身不新鮮,可新鮮的是,規定了道官等級以及儀式。

道官根據廟宇大小和職務,分為天師,道長,道師,道子四等。道官必須由“士”來出任,其中武廟還必須由華夏武士出任道官。

當然,唐國現在不可能有道官,但先設置好,總歸沒有錯。

最高等的始祖廟,稱為炎黃帝宮;最高等的老君廟,稱為太上道宮。最高等的文廟,成為至聖文宮。最高等的武廟,稱為忠武神宮。

宮以下,按照規模稱為廟,觀。

老君廟已經建好,崔秀寧根據李洛的意思,直接將老君廟改成了海東道宮。再令日國苦力修建炎黃帝宮,至聖文宮,忠武神宮。

四廟按照不同的時節祭祀。祭祀時的禮儀,類似孔廟。凡軍民官吏遇到婚喪嫁娶等事,都要去附近的某廟禱告祈福。

甚至,將神話中黃帝飛升的三月三日,定為“飛天節”。

李洛煞費苦心搞出這個,就是為了強大華夏本土宗教的力量,建立民族信仰,提高凝聚力。

有了這個,人口眾多的中原,再也不會被異族輕易征服。

……

“夫人,請看此刀,乃日國工匠用百煉剛精心打造,很是鋒利。”

在規模最大的匠造處,顧鎧正將一把新打造的唐刀,小心翼翼的遞給崔秀寧。

唐刀,也是根據李洛的意願打造的武官制式佩刀。銳士以上軍銜,以及華夏武士,警官,皆可佩戴此刀,也是身份的象征。

除了上朝和面君之外,任何時候都可佩刀。

這唐刀的款式,和歷史上的唐刀極其相似,只是刀柄稍短,但仍可雙手握持。整個刀身線條既優美柔和又大氣陽剛,賣相極好。

崔秀寧手握刀柄,感覺很是舒適,輕重也剛剛好,不由很是滿意。崔秀寧試了試刀,鋒利程度和倭刀相同。

不同等級的唐刀,只是刀柄和刀鞘的裝飾不同。低級武官的唐刀,刀柄刀鞘無華,但中高級的刀,刀鞘和刀柄就有了裝飾。

但每把唐刀的刀柄,都銘刻了八個字:忠君報國,向死而生。

“夫人再看,這是漢劍,也是令日國工匠打造。漢劍和唐刀用材相同,鋒利程度類似,但更輕一些。”

崔秀寧放下唐刀,拿起造型古樸的漢劍,拔劍出鞘,頓時寒光如水。

刀柄上同樣有八個字:忠於王事,恪盡職守。

這是文官的佩劍!

新律規定,凡是村正以上文官,皆可佩戴漢劍。但卸職之後,就要繳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