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忽必烈大叔的封賞(第2/3頁)

出征的前一天,李洛再次給大都上了一道奏章:

“臣李洛再奏聖君陛下……軍情如火,與其困守九州島,不如以攻為守。臣遂於九月十八,率數萬疲兵冒死北上,攻打日國關東……然敵軍十倍於我,或恐再難拜見聖主,唯肝腦塗地,馬革裹屍,揚我大元天威於異域……”

“伏請朝廷速發偏師急援,不使前功盡棄……日國驕狂難治,民風尚武,若無數萬蒙古精兵,勢不能治……”

這封奏章的意思說白了就是表忠心,要援軍,督促忽必烈大叔先派點兵馬來幫忙,再發大軍一舉消滅日國。

李洛估計,倘若只是派個兩三萬人,一個月之內肯定能來。他只要堅持一個月就行了。

為何不攻打更近的日國京都?因為日國大軍如今雲集關東,倘若打關西,幕府完全可以忍痛不管,繼續在關東聚集兵馬。

李洛的戰略很簡單,不給幕府繼續暴兵的方便,要給幕府不斷放血,幹擾日國的總動員。

最核心的一點,就是幹掉日國的水師,讓幕府好不容易征調的船只,再毀於一旦。幕府沒了船,就是武裝起幾十萬軍隊,也無法再攻打九州了。他就可以回到九州島繼續混日子。

要實施這個戰略,當然要戰術欺騙。

巨大的船隊,當然瞞不過沿海日人的眼睛,東征軍北上關東的消息,不可能是秘密。然而……無用。因為,此時是東南風,帆船的速度,比奔馳在曲折道路上的馬更快。

所以,等到四天後征東大軍到了江戶灣以南兩百裏的海域,幕府仍然沒有接到元寇北上的軍情。

九月二十三日,征東大軍到了距離鐮倉城百余裏的伊東半島,幕府才接到元寇北上的消息。在鐮倉城內山殿研討軍略的北條時宗,聞報大驚。

今天才二十三啊,可是元寇已到……

緊接著,北條時宗又接到軍報,元寇並沒有來鐮倉城和江戶灣,而是直接在伊東半島登陸,往富士山的方向行進。據探馬觀察,元寇登陸的兵力,有七八萬人,其中騎兵近兩萬!

從伊東灣登陸,幾乎是一馬平川的關東平野,而且是日國人口最密集的腹心之地,七八萬元寇倘若大肆破壞,那還得了?

要是以逸待勞,放任元寇一路殺到鐮倉城,那不知道要受到多大損失。更別說對軍心士氣的影響了。

所以,必須主動出擊,將元寇堵在富士山以東,不讓元寇繼續深入。

幾乎所有大武士以及京都來的公卿大臣,都和北條時宗想法一致。這是最正確的。不可能眼睜睜看到元寇在人煙繁庶之處荼毒,而十幾萬大軍坐守鐮倉不管。

然而,北條時宗等人萬萬想不到,李洛壓根就沒打算登陸後一路平推到鐮倉,他只不過是調虎離山罷了。

這根本就是陽謀。他一旦在伊東半島登陸,擺出大舉進軍內陸的姿態,幕府大軍不可能坐視不管,必然會南下圍堵。

如此一來,江戶灣一帶就空虛了。那麽,他的水師就乘機直入江戶灣。

據被抓獲的日國奸細招供,江戶灣可是停泊了大量的日國船只,是幕府好不容易征集起來,用於運兵南下反攻九州島的。

七八萬陸兵如此大張旗鼓,為的就是調虎離山,掩護水師幹掉日國的船隊啊。

李洛登陸後,得到兵力加強的水師才離開伊東半島,然後南下,遠離海岸,接著兜了個大圈子,再北上直撲江戶灣。

江戶灣有大量日國船舶,但水師的力量並不強啊。

征東大軍登陸後,作為先鋒的蒙古色目騎兵,果然又開始殺人了。馬蹄所過之處,到處都是被毀滅的村莊和神社。

李洛並沒有下令屠殺百姓,可他也沒有制止蒙古騎兵屠殺日國百姓。

東征軍的主力,幾乎是沿著日國百姓的血跡,慢騰騰的北上。

蒙古騎兵大肆殺戮的消息傳到鐮倉,所有人都恨意滔天。

“天日在上,吾不盡滅元寇,便死後化身邪魔,永世不得翻身!”北條時宗指天誓日的仰天怒吼!

“盡滅元寇!”

“盡滅元寇!”

大武士們紛紛按刀嗔喝,殺意沸騰。

北條時宗一聲令下,整整十六萬第一批動員的大軍,就帶著哀兵必勝,誓死剿滅元寇的信念,洶湧南下。

九月二十五日,兩軍前鋒終於在富士山之東遭遇。蒙古色目騎兵二話不說,上萬騎兵一個沖鋒,就滅掉了數千騎術生疏的日國騎兵。

然後,蒙古騎兵完全無視漫山遍野的幕府大軍,在外圍不斷放箭滋擾,呼嘯來去,囂張至極。

甚至,不少蒙古騎兵沖到附近,跳下馬背,換了步射用的強弓,射殺日軍。他們射術精湛,弓力強勁,準頭又高,一箭出去,多半箭不虛發。更要命的是,往往直射面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