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中華大帝(第2/5頁)

北京城太堅固了,就算帶著巨炮,也得打好幾個月。

山西軍隊圍城半年之久,城中餓殍遍地,天津王氏終於帶兵來救。攻城方糧草不濟,把北京周邊搶掠一空,終於灰溜溜的選擇撤軍。

王臯借著保衛北京的大功,開始清洗內閣和六部,急詔素有賢名的南京禮部尚書金芳回京,火速擔任內閣首輔。又清洗守城時表現糟糕的勛貴,將他們的土地分給流民和佃戶,再拿出王家在北京的錢財和土地,分給西苑官兵補發軍餉。

北京朝廷,在京畿地區輕徭薄賦,天津王氏也願提高商稅,終於給中央回了一口血,頗有百廢待興、再造河山的味道。

而山西的歸運朝廷,則被山西商賈控制,全面清理山西境內匪寇,保障轄地內的工商業環境。他們不理會已經打爛的陜西,而是出兵攻打河南,因為山西糧食不足,必須占領河南才能回血。

河南地方軍閥奮起反抗,但根本不是北方邊軍的對手,山西朝廷迅速占領河南全境。

昭德三年。

眼見北直隸有些起色,權傾朝野的王臯,突然被皇帝誘捕下獄,竟是昭德皇帝想要收攏大權,不願做一個受人擺布的傀儡。

王臯悲憤不已,雖然皇帝不敢殺他,只是逼他交出大權。但王臯剛烈異常,自殺於獄中,留下血書遺言:“煌煌大明,國將不國。王氏子孫愧對祖宗,望天下英豪重造乾坤!”

同樣被軟禁的內閣首輔金芳,聽聞王臯的死訊,當晚便吞煤自盡,留下血書:“生不可救社稷,死或能醒人心,吾隨岸磊公(王臯)共赴黃泉去也。”

昭德皇帝直接傻眼了,他真不敢殺王臯,這……這何至於此啊。

昭德皇帝下令厚葬王臯、金芳,京城內外人心盡失,皇帝得到大權卻頭疼不已。

天津王氏首領王鰲,憤而傳檄天下,喊出“誅暴君”的口號,先是斷絕漕運,接著又帶天津團練攻打北京。被克扣糧餉的京城官兵,主動開城投降,北京百姓直接攻入皇宮,將紫禁城搶掠一番,將昭德皇帝吊死於午門城樓。

王鰲雖然占領京城,卻很快不知所措,麾下也開始爭吵不休。

一派喊著擁立王鰲為帝,一派喊著迎奉太原天子,一派喊著另擇宗室登基。

王鰲代表著天津、山東商賈利益,屬於絕對的既得利益者。他下不了決心自立為王,只想延續大明的統治,最終選擇迎奉太原天子。

山西那邊,反應很扯淡。

歸運皇帝想要去北京,山西商賈卻不放人,因為去了北京之後,朝政肯定被王氏控制。

歸運皇帝被逼著寫詔書,說朝廷早已遷都,讓王鰲去太原做官。

而北方邊鎮的將領,一些支持山西商賈,一些則想去北京的花花世界。被擄到太原的王氏子孫,趁機慫恿將領兵變,口號是“清君側、迎帝歸”。

兵變被鎮壓,王氏子孫被殺死三十多人,剩下的全部趁亂逃離山西。

山西商賈繼而展開清洗,導致攻占河南的邊軍叛亂,總兵鄭越(武進士鄭虎後代)自立為河南王。

王鰲得知同族被屠三十多人,徹底跟山西朝廷鬧翻,也對宗室不再抱希望,自封為直隸總督,苦心經營白骨露於野的北直隸。

經過這些事件,大明皇室權威降到極點,已經沒人把皇帝當回事兒了,但同樣也沒人敢率先稱帝,而是出現一堆一堆的地方“藩王”,王朝末年的藩鎮割據正式形成。

南方沿海最有意思。

昭德皇帝被北京百姓吊死,歸運皇帝被山西商賈控制,南直隸的官員和商賈,不再認可北方政權。

徽商和江淮商賈,另立宗室為帝,改元“大興”,再次出現二皇並立局面。

可是,浙江、福建和廣東,卻不願聽南京號令,居然搞出三省聯合自治。他們設置三省聯合議會,又下設省議會、府議會、州縣議會,各級官員必須聽取議會的意見,否則不能頒布任何法令。

王元珍占據湖廣、江西之後,大量王氏族人、大同社成員、物理學社成員來投,可謂人才濟濟。

而且,由於王元珍強行分地,願意來投靠他的人才,多出自小地主、自耕農和小市民階層。

王元珍暫時無力向東南沿海擴張,也沒實力去攻打廣東。他一邊在轄內搞土改,一邊派兵去攻打廣西。

廣西地方勢力,需要面對“偽大越國”的兵鋒,軍隊主要駐紮在南方邊境。

王元珍在廣西勢如破竹,廣西兵緊急回援,“偽大越國”趁機入侵。廣西士紳商賈,由於畏懼被王元珍分地,竟然選擇向“偽大越國”投降。

廣西濟世派大怒,串聯掀起農民起義,四處殺官造反、攻略州縣。僅僅一年時間,就有十余萬農民軍,帶著三府之地歸附王元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