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紹豐出海潮(第2/2頁)

明代上海縣的治所,大概在後世上海市區的十六鋪。

那地方跟杭州一樣,各種圍湖造田、圍江造田、建塘奪地,導致泥沙淤泥嚴重,江河數次改道,不斷形成新的陸地——上海浦東機場,此時也屬於海面,機場以南的區域大部分是海。

不過在朱棣時期,治水造成江浦合流,黃浦江已經成為優良航道,上海在弘治年間就日漸繁華起來。

在王淵的主導之下,內閣已經做出決定:

第一,上海縣準許開埠,在寶山一代建設海港。

第二,撤銷大明所有沿海衛所,全體軍戶就地轉為民戶。沿海衛所說白了,就是用來防止海盜和倭寇的,早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當然,用以守衛鹽場的衛所,這次沒有被王淵裁撤掉。

王崇坐著封舟離開杭州之時,內閣政令終於送達此地,浙江都指揮使氣得想要罵娘。

只因浙江是倭寇、海盜的重災區,百余年來設置了大量沿海衛所。朝廷一紙文書下來,浙江直接裁撤二十八個千戶所,不知讓浙江都指揮使損失了多少油水。

至於被裁撤掉的世襲武官,朝廷直接花銀子買斷官身。

有不服的?

呵呵,江南承平日久,武官都是窩囊廢,他們敢像邊鎮那樣鬧兵變?真有個別猛人,也無法興風作浪,因為王淵還留有余地,這些猛人可以去參加武舉啊。

順便一提,山東的登州衛也被裁撤了。

年僅八歲的戚繼光,不用再受制於軍戶之身。他從小就學四書五經,父親被買斷武職官身之後,正在鼓勵兒子們考科舉當文官,戚大帥指不定能當封疆大吏呢。

杭州。

大量被轉為民戶的貧寒舊軍戶,拖家帶口來到海寧港,想要移民去南洋闖蕩。

他們的田產早就被軍官侵占,就算王淵不裁撤衛所,每年也有大量軍戶逃亡。因為日子過不下去,只能去當水手,或者跑去南洋賺錢糊口。現在沒了軍籍制約,瞬間全家出動,終於不用困在老家等死了!

這個現象,不止出現在杭州,整個沿海地區都普遍發生。

沿海軍戶根本無地可種,以前給軍官當農奴,領取口糧艱難度日。轉為民戶之後,他們連口糧都沒有了,要麽做佃戶種地,要麽進城去打工,而闖南洋則成為優先選擇。

這些沿海軍戶,可不是消息閉塞的內陸百姓,每年都聽說誰誰誰在海外發財。

王策、王芳、天竺棉會、各路海商、殷州殖民頭子們,瞬間聞風而動,派遣海船前去招募移民。

殷州開價最優渥,普通移民,每人分配一百畝土地,識文斷字者分配三百畝土地,反正只要去了殷州就是地主。當然,得自己開荒耕種,十年之內都不用上稅。

南洋開價最垃圾,有些甚至只招工人,但因為離得比較近,去南洋的移民反而更多。

王策在呂宋的開價,是每人三十畝地,政府免費發給種子,免費租借耕牛,移民們只需賣力開荒即可。

這股沿海移民潮,在各地引起巨大轟動,連帶著普通農民也躍躍欲試。特別是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山東等省份,因為一條鞭法的實施,地主把賦稅轉嫁到佃戶頭上,導致佃戶的日子更加艱辛。

現在,佃戶被移民軍戶搞得心動,也紛紛跑去報名出海。

沿海地區,竟出現佃戶荒,地主突然發現召不齊佃農。特別是靠近大海港的地區,本就有大量失地農民,跑去城裏或碼頭做工,現在又突然出現移民潮,更加造成佃戶的奇缺。

無奈之下,地主只能降低田租,至少得恢復到一條鞭法之前的水平。

同時,地主豪紳們聯合起來,向各地父母官們施壓。地方官員只得上疏朝廷,請求禁止農民出海,否則沿海之地無人耕種。

朝廷中樞,響應此事的還真多,就連毛紀都對王淵說:“農耕乃國本,沿海農戶皆蹈海逐利,長此以往,拋荒日甚,恐國家糧食不濟,各地糧荒四起也。”

王淵笑道:“若非豪紳盤剝過重,怎會有人遠離故土,去那海外蠻夷之地討生活?”

據後世史料統計,紹豐七年、八年、九年這三年間,至少有50多萬沿海百姓移民。大部分去了南洋,少部分去了印度,更少部分去了殷州,史稱“紹豐出海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