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53章 獨立女性

張重憑借《最後一個海星人》成為華夏國內作品改編電影票房最高的作家,總票房已經接近兩百億華夏幣了。

如果不出意外,在往後的許多年裏,張重都會牢牢占據住這個榜單的榜首,再沒有人能超過他。

不僅如此,走出華夏,在全世界範圍內,作品改編電影票房超過張重的也沒有多少了。

而且張重現在有好幾部作品改編都已經提上了日程,不出意外,幾年之內就可能把全球榜單拿下。

張重的好作品太多了,即便是只有一半作品改編成電影,而每部電影只拿到兩億美金的票房,都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更別說不可能每部電影只有兩億票房。

這兩天除了《最後一個海星人》的票房,文學界也有一條相對不太起眼的消息。

尋根文學流派作家蘇愛新作開始發售了。

經過了前兩部作品的口碑發酵,蘇愛已經有了一批擁躉。

八月十六日新書上線之後,首日銷量就達到了二十萬。

雖然不能跟張重這種變態比,但是作為一個傳統文學家,這份首日銷量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

不過這本《傲慢與偏見》出來之後,主流文學界人士卻對它褒貶不一。

這本書跟蘇愛之前的書有些類似,講的都是女人的故事。

但是似乎也就這點類似了,故事背景設定在英國“古代”,這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畢竟許多文學界人士早就給蘇愛貼上了尋根文學流派的標簽。

而且這本書的情節通篇看起來,更像是一個帶著一些小資情調的戲劇故事。

特別是結局女主角伊麗莎白和男主達西放下偏見和傲慢,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這是主流文學最看不得的東西。

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愛情元素,原本就只能是通俗話本裏面才會出現的。

作品思想性不太夠,讓人失望——某某評論家。

當然也有看好的,比如一直比較欣賞蘇愛的莊語,他就對這部作品大加贊賞。

“寫一些生活以外的事情,原本就是比較困難的。而想要在自己生活以外,寫一些讓人感同身受的生活故事,更是難上加難。當我剛看到這本書的時候,還不清楚為什麽蘇愛要將故事的背景放在英國的某個鄉鎮,畢竟那裏離我們太過遙遠。蘇愛完全可以按照之前的路子走,在華夏的那個時代,還有很多故事可以書寫。不過等我看過這部小說之後,忽然就明白了蘇愛的用意。比華夏更早的,十八世紀後期的英國也曾出現過一股女性感情潮流。我想蘇愛可能是想要從華夏自身出發,去追溯女性意識,所以才選取了這樣一個特殊時段的英國。”

“不過那個時代的女性感情潮流,主流卻是傷心流淚的感傷情調和為憂郁而憂郁的嗜好。這一點讓我想起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及往後一段時間,寶島乃至大陸流行過的女性文學,也多是為憂郁而憂郁,為感傷而感傷的主基調。”

“可能是蘇愛對這樣的女性意識有所不喜,才最終促成這本書的出現。跟這些以傷感為主基調,總是將女性刻意地拋入深淵,讓兩性對立的異化文學相比,這部《傲慢與偏見》所表現的女性意識更加積極獨立。在書中我們可以看蘇愛以戲劇和戲劇的手法表達了對生活的嚴肅批評,探索了女主人公從戀愛到結婚中自我發現的心理過程。”

“有些所謂的主流文學護衛者,可能對書中的美好結局有些不適,但這絕不是作品的問題,而是那些總是希望用缺憾講述故事,用不完美表達思想的人他們的錯……”

莊語說這段話,原本只是想說用溫暖而美好的結局也同樣能夠表達美好的期望,也同樣可以發人深省。

但是這段話卻被人斷章取義,誤會了意思。

“莊語斥責某些喜歡用缺憾講述故事的作家!”

這是某個八卦網站弄出來的標題。

這事原本跟張重沒關系,不過當《活著》發售的時候。

一些心懷不軌的人又把這段話跟張重的新書《活著》聯系到了一起去。

“莊語斥責某些喜歡用缺憾講故事的作家!”加上“《活著》是一本處處充滿苦難和缺憾的小說”就合並成了一個標題——莊語斥責張重。

完全沒有道理嘛。

但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就這樣,張重,蘇愛,莊語三個名字就同時上了新聞。

原本就是個八卦新聞,很多人都不當回事,不過這時候李思齊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竟然跑出來嚴厲批評了蘇愛,同時拐彎抹角地諷刺莊語。

其實李思齊看不慣蘇愛,這是很正常的,因為他可是“傷痕派代表”,走的就是苦情路線,當然看不慣這樣的文學作品,而且蘇愛曾經還被觀賞尋根文學作家的名頭,他就更看不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