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8章 哭窮(第2/2頁)

除了農忙時候,各地所屬的百姓,壯年勞力都要出工修築鐵路。

當然,如今朝廷有錢了,不再是勞役的方式,而是通過雇工方式差遣勞力。

雖然說,這個工錢其實少得可憐,但是,相對於勞役來說,那絕對是朝廷的恩賜,是善政來的。

在這個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問題。

其中有些問題,當地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了。不能解決的,就只能上報。

朝廷這邊,要是能解決的,就自己解決了,不能解決的,就只能報到興國公這邊來。

不得不說,在這修築鐵路的頭幾年,除了平路修築順利之外,以大明的地形復雜,遇到的困難多,而有鐵路修築經驗的工程師也相當少,很多事情,都要張明偉親自出馬。

一個再普通不過的例子,就是京師到遼東的鐵路,就曾被灤河所阻。因為灤河下遊河寬水急,河床泥沙很深,地質結構復雜,橋墩屢建屢塌,眾人一籌莫展,只能上報。

剛好張明偉查過後世的資料,在原本的歷史上,當初修鐵路到這裏的時候,英法德等國的工程師對此也是一籌莫展,結果卻被中國鐵路第一人詹天佑給解決了。他解決的方法,就是氣壓沉箱建築法。這個方法,也是人類史上第一次應用。

於是,張明偉便把這方法給傳授了下去,算是解決了這個問題。

在忙於鐵路的同時,電話線的鋪設,同樣牽扯了張明偉很大的精力。

不過,相對於鐵路來說,電話線的鋪設就輕松一些。

大概一年的時間吧,各地同時開始架設電話線,因此,到了崇禎二十一年中旬的時候,京師的電話,能打到很多地方了。

不過也遇到了很多問題,比如電話線被偷盜,被火燒,被沖毀等等。

問題發生,就解決問題。

總體而言,還是極大地縮短了大明各地消息的傳遞。

原本南京到京師的八百裏加急,需要五天五夜,算是極限吧,才可能把消息傳到。

當現在有了電話,只有一些沒有通話的地方,比如長江需要用人工傳遞消息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個電話的事情。

張明偉在忙著這些事情的同時,非常真切地體會到一個最大的難題,就是手中可用人才太少。

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電話這個東西。

城與城之間就不用說了,就是同城之內,也有非常多的富戶,有這個時髦的需求。

總體來說,像省會這樣的大城,絕對是一個城需要設立一個電話公司,需要能制造電話各部件的工廠。

可是,把熟悉的人一個掰成三個用,那都是不夠用的。

甚至可以說,人才的制約,嚴重阻礙了科技文明在大明的蓬勃發展。

對於這一點,崇禎皇帝當然也知道。

因為,這第一年的加入新學的科舉,崇禎皇帝非常地重視,把這個事情當成了這一年的頭等大事來抓。

皇帝重視了,又是興國公的學問,學好了之後不但能當官,還能有大把的錢財,可以說是名利雙收的好事。

特別是拼音識字經過這兩年的推廣,使得普及讀書識字這個,變得簡單了很多。

另外,沒道理給改土歸流之地免費辦官學,漢人地方就不給免費辦官學,隨著朝廷財政收入的增加,各地也就全都開了免費的官學,用於最基礎的讀書識字的啟蒙。

所有的這些,都使得新學變得越來越熱門。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不自覺地,有一種新學後來者居上,把儒學給蓋掉的趨勢。

大部分人,都在這新學的蓬勃發展中獲得了好處,也有一部分人,對於這種現象很有微詞。

但是,如今的興國公位高權重,聲望更是如日中天,更不用說,新學得皇帝看重,百姓擁護。因此,這些看不慣的人,最終便選擇去藩國。

比如呂宋的周王,就很需要讀書人,一般人不願意去,這些人就剛好去了。

對此,崇禎皇帝一點都不介意,他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創造財富的新學人才。

這不,在家宴上,他就在給張明偉吐槽道:“朝廷收入一年兩千多萬兩白銀,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戶部尚書還是三天兩頭地在向朕哭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