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有點想罵人了

只聽他對張明偉說道:“遼東伯在捷報中也說了,陸戰兵力不足,因此海戰雖贏,東江兵要想上岸的話,在建虜有準備的情況下,還是有困難的。如今要調兵過來,這是好事。”

說到這裏,他頓了頓,話鋒一轉道:“可是,軍餉好說,糧草之事,山海關這邊也還可以,但是東江鎮那邊卻是難辦啊!”

崇禎皇帝聽了,也是點頭,對張明偉說道:“以前東江鎮那邊的糧草還是朝鮮會進貢一些,但是,如今朝鮮已經聽命建虜,而東江鎮所在之皮島又不產糧。這個糧草限制了東江鎮的兵力。先生以為,如何解決為佳?”

他沒有問能不能解決,而是直接問如何解決為佳。

由此可見,在他的心中,覺得張明偉肯定有辦法,唯一的區別,就是辦法的好壞!

張明偉一聽,果然毫不猶豫地說道:“不是有開中法麽?如果山東這邊糧食不夠的話,就讓江南那邊的商人運糧過去好了。”

說到這裏,他想起什麽,便略微沉吟一下之後便補充說道:“按理來說,山東一個省的糧食,要供應東江鎮將士的話,也絕對沒有問題的。如今既然問出這個問題,應該也是山東的土地兼並問題嚴重吧?”

“正是!”戶部尚書一聽,連忙點頭。

事實上,等到明末這個時候,不要說山東了,全國各地的土地兼並都很嚴重。

很多時候,所謂的王朝周期不超過三百年的定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個王朝的土地兼並太過嚴重,用不了三百年就會出問題,從而導致王朝滅亡的。

張明偉聽了,便馬上問道:“可有查清楚,山東的土地,如今集中在那些人的手中?”

戶部尚書一聽,看了崇禎皇帝一眼,便立刻回答道:“主要在三個藩王名下,還有……還有……”

大明在山東一共封過六個藩王,其中三個已經完蛋了,剩下三個,如今都還在。分別是魯王,德王和衡王。

在原本的歷史上,這三個藩王中,魯王就是張煌言擁護的藩王,在抗清過程中死於哮喘;另外兩個藩王,則是投降了滿清,最終在一六四六年被滿清一起哢嚓的。

此時,崇禎皇帝在上面聽戶部尚書在結巴了,便嘴角微撇,當即替他說道:“還有一個,就是衍聖公了!他孔家名下的田地,比山東任何一個藩王都要多!”

說完之後,他便總結道:“山東的田地,以他們四人名下的田產最多,其他人等,當然也有,不過並不是特別突出。朕之前和諸卿商議過,還沒有確定下來,先生怎麽看?”

還能怎麽看!

張明偉一聽便知道,三個藩王的田地,因為已經有先例了,其實並不難處置。最主要的,其實就是衍聖公的了。

對於讀書人來說,這個衍聖公是神聖的,是敬重儒家的臉面。他名下的土地太多,要動他,這些讀書人出身的,就有點下不了手。

既然沒有確定下來,很顯然問題是出在崇禎皇帝這裏了。

張明偉覺得他不會猜錯,在崇禎皇帝看來,所有藩王因為世襲的原因,名下田產之多,已經影響地方穩定。因此,沒辦法需要把藩王都封出去。

既然如此,這衍聖公名下的田產都比藩王的田產還要多,那是不是也要處理下?

而讀書人出身的這朝堂諸公,對於孔家是敬畏的,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動孔家。

所以,就一直沒有確定下來。

想著這些,張明偉便問道:“我要是隨口一說,相信有些人也不會同意。但是,孔家的土地數目,也確實是有點驚世駭俗了,會影響山東百姓的安居樂業。因此,待我想想再說。藩王的事情,卻是可以先做起來,這一點該是沒有疑問的!”

聽到這話,崇禎皇帝盯著他,忽然從他的眼神中讀懂了一些東西,便沒有追問,只是拍板道:“好,那就先按先生所說得吧。”

堵胤錫等人聽了,也是松了口氣,還好,沒有為難。

隨後,就聽崇禎皇帝又問張明偉道:“遼東這次大捷,先生以為該如何封賞為好?”

竟然還有事?

張明偉心中想著,還是想了一下說道:“肯定是按照朝廷律法來吧,不過我可以提一個建議。”

崇禎皇帝一聽,心想這不是廢話麽,就是想聽聽你的建議。

於是,他便馬上說道:“先生請講!”

張明偉看到大殿內的人都看向他,便看向崇禎皇帝道:“皮島大捷,乃是海戰。從此以後,制海權便在我們大明手中,建虜只能在岸上幹瞪眼的。換句話也就是說,以後登萊水師其實就是運輸船隊了,這就有點浪費了!”

他的這個說法,讓大殿內的人都沒有想到,意外之下,一個個更是用心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