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征西戎

這是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舉行考試, 嶺北的學子接到通知的時候,離考試時間只剩下三個月,所以這次並沒有進行綜合考試, 而是分科進行的。

科目包括政論、農學水利、法令、醫學、武科、文藝、科學等, 其中文藝囊括了詩文、書法、繪畫、樂律等, 科學則包括算數、天文、格物、造化等。

蕭彧希望文化科技全面開花,而不是重文輕理, 他要挖掘各種能人異士, 讓有才幹的人都能發揮所長。

報考政論的人數自然是最多的, 有的科目不少地方都無人報考。但這不要緊,只要有這方面的需求,學子就會根據這個方向和興趣愛好去調整自己的學習方向。

至於錄取比例,則是根據各地的報考人數劃定的。全國考試用的是同一套試卷, 但需要照顧到各地參差不齊的教學水平, 鼓勵落後地區的學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

十一月中旬,初賽成績公布出來, 有些離京城遠的學子,就可以提前準備進京趕考了,比如寧州的學子, 過完年後再趕考恐怕來不及,得提前出發才行。

今年幹旱的時間長,從七月一直幹旱到十一月, 北方都沒下過大雨。

雍州豫州這兩地災情最為嚴重,糧食顆粒無收, 被蕭祎搜刮多年的百姓家中很少有存糧, 眼見著就要斷炊。

不過官府很快就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說不會讓百姓餓肚子。官府從嶺南運了很多糧食過來賣, 並且嚴禁糧食漲價。

官府對糧食進行統一配發,根據每家人口多寡分發糧票,憑票買糧,一家只能買一次,錢不夠可以賒賬,來年有了收成再慢慢還。

這是為了防止有人多買,畢竟官府要保證每家都有飯吃,不能餓死人,也要防止有人從官府買糧出去倒賣。

安國北部雖然遭了災荒,由於南方並沒有受災,兩地調控,對國計民生並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而東西戎境內的情況則大為不同,旱災蝗災過後,赤地千裏,百姓吃光了家中的存糧,無以為繼。

為了活命,不少北地的漢人都悄悄地往南逃,進入安國境內,希望能夠討一口吃的,不少人還沒到安國,便已餓死途中,易子而食的情況並不鮮見。

而且就算進了安國又能如何呢,他們進來的地方跟他們的家鄉一樣,也遭遇了旱災與蝗災,不過是靠著官府的救濟才勉強維持著生計,能有多少施舍給乞討的人呢。

人到了饑餓的狀態下,都會變得瘋狂,不少人甚至開始偷搶砸燒,一度陷入混亂的境地。

地方官府不得不請求戍邊軍來維持秩序,甚至還會直接將人驅趕回去。邊境上許多城池都不敢開城門,生怕這些難民中混雜著敵軍奸細。

蕭彧得知這個情況,眉頭緊鎖,盡管他們賣了不少糧食給東戎,但東戎的難民並不比西戎少多少,果然漢人在胡人眼中算不得人,是不值得救助的。

閔翀問:“陛下,這些難民要如何處置?依然是送到南方各州去嗎?”他顯然是了解蕭彧的。

蕭彧嘆氣:“送吧,送往江州、湘州、廣州與崖州,這些地方地廣人稀,正需要勞力墾荒。”他當然喜歡勞力,但這個節骨眼上,他也沒多有多少余糧啊。

閔翀說:“就怕糧食不夠用,我們的存糧預算已經沒有多余的了。”

蕭彧說:“再朝世家大族買糧。”他們之前已經朝南方的地主們大量收購過一次糧食,為了應對北方的旱情。

“只怕他們捂著糧食不肯賣。”盡管現在嚴禁大宗糧食交易,也嚴禁糧食漲價,但在利益面前,肯定會有人鋌而走險,悄悄朝北方各國走私糧食的。

蕭彧說:“那就由官府出面強征。”官府本來就是暴力機構,非常時刻就得用非常手段。

“臣遵旨!”閔翀拿到令牌,接下來的事就好辦了。

蕭彧知道,難民來了,那麽強盜也馬上跟著來了。北方的漢人社會地位最低,始終都受著胡人的奴役,他們在饑荒的時候選擇逃難乞食,而那些受饑荒的胡人絕對不會這麽低聲下氣,沒有吃的,便會搶,這是他們與漢人最常見的打交道方式。

果不其然,從十一月開始,北方邊境上便開始遭到來自東戎與西戎的騎兵襲擾,其中西戎兵更為頻繁,規模也更大一些。

裴凜之早就在邊境上安排重兵把守,一旦出現劫掠,便馬上就會有軍隊前去攔截。

十二月初,一支兩千人的西戎騎兵白日劫掠了梁州的一座縣城。當日蕭繇正在附近練兵,看到狼煙,率領騎兵前去救援。

兩支騎兵隊伍短兵相接,憑借人數上的優勢,安國騎兵順利趕走了西戎兵。

這件事成為了兩國開戰的導火索。之前那些來打劫的西戎兵都是幾十上百人,只能算是土匪搶劫,這次則是西戎的正規軍。